美文网首页木瓜咚咚锵
读《未选择的路》

读《未选择的路》

作者: 斯世斯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14:10 被阅读22次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外国诗歌或者说翻译诗歌提不起兴趣,觉得就像白开水一样淡乎寡味,直到有一天读到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颇为惊奇,原来外国人也能写出这么好的诗,翻译过来居然也还这么好: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天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此诗的好处在于写景、叙事、抒情和说理(象征)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仅从中国传统的意境上看,也能感受到那种鲜明的油画般的质感,而这样的景致并非单纯的风景写生,它是一个清晨散步者两难抉择的情境,类似的情境对每一个人都很熟悉,有一种来自生活经验的亲切。毫不费力地,我们便触碰到了它背后的人生哲理:生命不也往往是歧路抉择的过程吗?很多时候,一个或轻易或认真的决定,都可能改变你的一生。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这是宇宙间最简单的道理。哪怕你中途后悔,好马再吃回头草,当初未选择的那条路也已是风物全殊了。然而,未知总是充满魅力的。年轻的时候,指向未来的未知让人神往:这条路走下去将是怎样的风景呢?年老的时候,指向过去的未知也让人怀想,当初错过的那条路又是怎样的风光呢?所以,常常的,我们选择了一条路,却又对那条没选择的路念念不忘,这便是此诗的根本情结。席慕蓉有一首《山路》,便写到了这样一种念念不忘的情结:

    我好像答应过你

    要和你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那坡上种满了新茶

    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弗罗斯特写《未选择的路》时还年轻,诗的结尾,他向未来张望,想象着未来的自己向现在张望,两束目光在时间的轴上相遇,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照应。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那个经典的开头:“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不同的是,全知的马尔克斯划了一个封闭的环,而未知的弗罗斯特则划了两条虚线,用《金刚经》的句子来说,就是未来心不可得,更何况未来的过去心呢?而希望之美丽,倒正在于其虚妄,生命之可念可想即在这里。

    接下来,我们看弗罗斯特的原文,你会发现,问题来了。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看第一节,我们便知道,本诗原来是押韵的,ABABB,以下几节均是,而译诗则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此其一。其二,be one traveler,意谓作为一个旅行者,人生不过也就是一场旅行,这是一个重要的喻意,所以这个短语不应失译。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这一节问题更大,译者脱离原诗进行发挥。当然,这几句也确实太让人费解:诗人选择了另一条路,as just as fair,什么意思?有译为“平坦”的,这是形容路;有译为“毅然”的,这是形容“我”;有译为“天经地义”的,这是形容选择,到底哪一个对呢?又,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译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只能算意译,因为wanted wear意思是等着被踩,因无人涉足故,这个意思最好也要译出来。

    三四两句,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一位外教:Can you give me afavor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last two sentences?她的回答是:It means almost nothing to me! It's just a poem and poems don't always have a clear meaning!然而我总还不甘心,总要试图给它一个说法。按我的理解,后两句要往前提:尽管两条路曾同样被人踩过,我还是选择了另一条,也许是因为选择它有更好的理由,那萋萋的荒草等着我去落足。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这一节最后一句,I doubted if Ishould ever come back,所选译文是“恐怕我难以再回返”,有如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选择了第二条路,便没有给第一条路留下再次光顾的机会。但看作者的语态,此句本意当为“我怀疑我是否应该回返”,这正显示了作者抉择时的犹豫不决。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这一节问题不大,然而,既然说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那前面说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又何指呢?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解读一个文本真是不容易。

    借着这个话题,不免又想多了些。

    一个人在叉路前的选择自然可能会让他的生命从此完全不同。一个民族呢?试着把这首诗的“我”全部换成“我们”,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想起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想起岳南的《南渡北归》,想起我们的民族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想起我们还要一直走下去的路,谁能为我们的民族做一首The Road Not Take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未选择的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ad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