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59】
太阳沉进了西方的长河,皎洁的月亮升起在东方山岭。
遥遥万里洒上了月光的清晖,荡荡流水倒映着夜空的光景。
凉风吹来进入门窗,夜半更感到枕席的寒冷。
从气候变化感知时节的更替,不能入睡才懂得长夜难明。
想要谈话,没有人和我应答,举起酒杯,只能奉给我孤独的身影。
日月抛开人匆匆而去,空有抱负却无由展示才能。
想到这些不禁悲凄,从夜到明也不能平静。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8】
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79】
太阳落到西山下,明月升上东山头。长天万里光灿灿,辽阔夜空一眼收。
冷风穿房又入户,夜深枕席凉飕飕。风凉才知季节变,不眠更觉秋夜悠。
无人伴我诉衷曲,独顾孤影倾杯酒。时光荏蒋弃人去,虽有壮志志难酬。
满腔抑郁心绪乱,通宵达旦不胜愁。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70】
此诗写于白露、秋分、寒露之间。骅骝高才,虚度半百,皓皓秋月,能不兴叹?诗出肺腑之痛,十分感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是本诗中心句。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7】
这首诗写秋夜之景与凄凉的感思,“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是诗人孤独苦闷、心怀悲凄的原因所在。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78】
它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及压抑孤家的苦闷心情。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67】
其二(原第二首)有感于岁月蹉跎而有志难展,所以诗人激动不已,夜不能寐。
前四句写景。白日西沉,素月东出,万里生辉,夜色空明。
此刻诗人的心情似乎也是平静的。中六句写夜来风起,枕席渐凉。诗人感于时节变易,欲言无和,对影孤饮。最后四句,慨叹时光流逝,事业未就,诗人心情激动,彻夜不眠。
清马墣在《陶诗本义》中指出:“此首言终夜不寐,亦有不能为乐之时。”但诗人为什么长夜无眠呢?这很可能与当时的政局变化有关。关于这一点,邱嘉穗曾指出:“日沦月出,气变时易,似亦微指晋宋革代之事面。”(《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据史载,刘裕乎灭桓玄后,为篡权作准备,曾大肆杀戮异己,培植党羽,声势日益显赫,终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代晋自立。此事当为此诗所本。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意境幽远,气韵清高。
【张彦《陶诗今说》,p91】
(1)先写月亮光辉倾泻大地;(2)后抒不能入睡,大志不逞。
【《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141】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邓小军)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07】
说明:本诗写岁月蹉跎、志业未就的悲哀。诗人面对着清美的秋夜月色,从阵阵的凉风感到时节的变易,又从时节的变易想到日月流逝,年华虚度,而自己竟有志难展,以致悲苦难寐。
辑评: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杂诗》第二首“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陶翁之志非他,忠愤而已。“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此与《述酒》篇“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意同。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日沦月出,气变时易,似亦微指晋、宋革代之事而言。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四:“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二语,妙在“欲”字、“劝”字,于寂寞无聊之况,得此闲趣。……予谓渊明怀抱,独有千古,即此可见。“日月掷人去”,“掷”字亦新亦妙。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此篇亦无奇,但白描情景,空明澄澈,气韵清高,非庸俗摹习所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