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作者: 龙猪黄泽征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8:13 被阅读82次

        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其实说明了人的等级,这样区分,道为圣人,德为君子,义为正人,礼为文人,所以,儒学道学始终是告诫人们欲立身,先竖礼,后格物而得义,得义而后立德,立德而后明道,开道,寻道,得道,正道。

        这是道学对人民的分层,道,德,此两者就是人民之首,但道可以成德,而德不可成道,人说,道德,却没有说德道,所以此两者是规矩,道可以生一,再生二,再生万物,其中便有德,道是一种境界,无为而不求,不得已而用之,故君子不出家而能成教于国,指的是有德行的人即使不出远门,仅凭威望,德行,便可以成教于国,治国,这是君子可以做到的,而圣人更加厉害,能在不得已,不经意间便可以治国治人,符合于自然,自身并没有刻意的说我要救百姓于水火,人民于生死,而是在不得已,没有主观意识,自然而然的,不得已的做到了圣人该做到的,这是自然本身的心态,而成圣除了要经历礼义德道,缺一不可的德行之外,还需要有天之明命,德也是异常重要,德是承载事物的,道是开创事物的,礼义是经历事物的,缺一不可,厚德才载物,义礼而后德,道则是开创事物,明天明道而自然。无数的积累,最后归一,总结出自己的思想,而后真正做到立德,立言,立教,立功。

        道德经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道德经说,人世间,生死之境,活着的人,有十分之三,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三,本来活着,但却自己一步步走向死地的人,亦有十分之三。道德经这一段话,即使到至今,也仍然适用,甚至往后的千百年,这句话也会直击人们的本性。而我不解的是,道德经说世间人只说了十分之九,那剩下的十分之一是什么人?

        而我心中的答案,有三种,第一种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人,死过一次就会获得一次新的生死轮回,在余生会如履薄冰,触摸过死亡的感觉,而后在生还,这种人往往有大福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第二种人,为行尸走肉,半死不活之人这种人,活着没意思,找不到价值与意义,不惧怕死亡因此不受生死的管制,也为其十分之一人,这种人数量更是不少,最好不要招惹。

        第三种人,是天之命者,前两者,都经历过成为过,是极少极少的存在,体验过生的极乐,体会过死的痛苦,体会过酸甜苦辣于极致的羞辱,体会过不得不做的天之明命,经历过千千万万的失败,有着数不尽的迷茫,却又目光深远。一语中的,一言中的,一行中的。此为天命者,亦不受生死的界限,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作者:征途泽征

                                                                                                                        2019/1/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dq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