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段话小学课本上就学过,朗朗上口,印象深刻。这两年,听樊登讲论语,也解释得很清楚。
今天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做人的宗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字面上的理解是:学习知识后在生活中经常实践,这不是很愉快吗?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的思想本意不是这样的,过去讲做学问要寒窗十载苦读,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现在的学生也是一样,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考试完把书包一扔,甚至把课本撕掉,大喊“终于解放了”。
小时候我们天天念“热爱学习,热爱劳动”,这些恐怕都是假话,有几个人爱学习,爱干活的,真正热爱的恐怕都是玩。
孔子所说的“学”是做人的学问,是做人的修养,是一辈子的事。学问不只是从书本上学,还要从人生经验上去得到,向优秀的人,有德行的人请教。
经过自己随时随地的思考,总结,再去社会实践中验证,自己才会有“所得”的喜悦感,所以才会有孔子那句话“朝闻道,夕可死矣!”
过去,我们把教育就当作学知识,考上好大学,把孩子扔给学校,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
现在《家庭教育法》已经落地,家庭教育成为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新课题。
既然做人是一辈子的事,那么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能不能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所以我认同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第一句孔子想表达的是做人的宗旨。
二、做人的原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共事,不是很令人高兴吗?
南怀瑾先生认为“有朋自远方来”,这个“远”字不一定是从远方来的意思,而是形容知己难得。
中国有句老话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人生在世,包括你的父母,你的伴侣,不一定是你的知己,能完全了解理解你。
世界上很多有才华有学问的人,他在世的时候不被世人所理解,死后却突然大放光芒,成为名人。孔子的学问,也是几百年后,汉代董仲舒弘扬儒学才发展起来。
我身边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读书和写作的重要性,但是我在读书写作群里,却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长裹挟前进,确实得到了成长的乐趣。
孔子还说过“无友不如己者”,不断地以人为师,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能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
三、做人的境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我修为的境界吗?"
如果是为了做人而学问,就会很看重“不蕴”这个问题。“不蕴”意味着不怨天尤人,而是扪心自问。
普通人遇到困苦遭受打击,就会埋怨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听自己的话,或者环境如何如何不好,这是一般人的心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修身做人就应该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好这件事?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自己需要怎样改进?这才是君子所为,用现在的话叫做积极心理学。
老子也说过“曲而全”,能够接受委屈,适应委屈,战胜委屈,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学习圣贤学问,具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和胸襟,就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
孔子的《论语》思想,是穿越两千多年为人处世的智慧, 我们应该汲取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