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曾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老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这位被誉为“人民教育家”初中语文特级教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的金句很多,其中“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礼物”。”对我的触动很大很大!
最近读了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一书,感触很多,越读越觉得心虚,越读越觉得自己近年来在虚度光阴,越读越觉得自己所知甚少!既然自我已经有所觉察,自然不能像往日一样继续小和尚撞钟式的继续下去,无论生活与工作,总要有所改变,才不负这一刻的顿悟!
镇西老师在《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一文中提到,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老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高素质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说要有爱心、有专业的基本功、有教育智慧、有课堂技能、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文情怀。
按照镇西老师对人文情怀所提出的4个方向: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以及学识与胸襟。我一一进行自我分析对比,收获良多。
一、情感与理想
这里的情感可能指的是我们语文老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情感。如果我们连我们自己所教的学科都不能有发自内心的热爱,那教书匠真的就只是教书匠。它只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你不可能在这个行业有所成长,有所突破。既然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行业,多少是对教师有着不一样的渴求。这种不一样的渴求,就是我们教师终极一生所要追求的理想。
二、风骨与良知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气质就包含了风骨。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材,不溜须拍马,不欺上瞒下。
教书是良心活,我曾不止一次在班级里引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孩子们会在与你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爱,热情,关注,用心。要想管好一个班,先要让孩子们从心里对你信服。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在课堂上,眼睛看着你,思维随你动,情绪跟你走,那你的这节课就成功大半了!
所谓教育的良知就是指,作为一个老师,随时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的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你为达到某些目的的利益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有时候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违背了我们的良知。尽管这种违背,大家都习以为常,甚至会觉得你有些小题大做。教育的良知要求我们尊重学生,但是并不是简单的去迁就学生,因为我们是教育者。处处想着学生的利益。处处起着引导的责任。
三、视野和思考
还是借用一句于漪老师的一句金句“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才是你自己的收获。”,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不必说了,这是教师要修炼的基本功。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就我自身而言,人文视野关注的太少了。
镇西老师提出就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其对本专业的读书阅读,只占阅读量的20%,对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占阅读量的30%,而人文阅读,历史哲学,文学经济。等等应该占50%。如果按照镇西老师这个比例来说。目前的我阅读还只是局限在教师的专业阅读方面,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涉及较少,而人文历史哲学文学经济就更少了。读这样的文章,真的会让人如芒在背。日前已在得到进行补习。每天打卡坚持听书至少两本。不论种类,不分学科,不看门类,只听优秀的图书。最近听了三本关于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图书解读,收获挺多。之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只停留在他是一位大败太平天国运动的晚清重臣,是一位封疆大吏。听书以后。不管是从他的为官之道,生活作风,思想建设方面,都收到了很多。
显然光有阅读没有思考,人就像移动的两脚书架。阅读是要伴随着思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紧密结合,学是过程,思是收获。
四、学识与胸襟
镇西老师,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一个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要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样才能够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去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去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去看人生。
以上四点,一一对照以后。觉得自己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情感是有的。一心想着孩子利益的,良知是有的。目前尚处于人文素养专业阅读与思考的努力阶段。至于最后一点,争做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以及修炼达到相应的胸襟,是我努力的方向。有可能以我这平平的天资,一辈子都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不过一辈子到不了终点也没关系。至少我一直在前进的路上,不曾停下,这样,会无悔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6646783/8c973f749ea4235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