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继位后,工作勤勉敬业。他从早晨开始处理朝政,直到太阳下山时仍不知疲倦。这跟秦始皇每天批阅几百斤重的公文简牍有得一拼。
两人都称得上是工作狂,可惜老子英雄儿混蛋。阴谋继位的不孝子把大好江山断送,秦、隋都是二世而亡。
他节俭务实,不喜欢高档名牌服装,平时都是土布裹身,后宫里人穿的都是洗了又洗的旧衣服。吃饭最多一个肉菜。这让人想起汉文帝,同样也是生活简朴之人。他们的谥号都是“文”,这是对他们一生的最大褒奖。
他对自己很抠门,可以说是爱财如命,但赏赐有功之臣时,出手却很大方。对于牺牲的将士,抚恤金都很优厚,并派人去烈属家中慰问。
他轻徭薄役,废除前代的酷刑,解除盐酒专卖之禁,还利于民。除此之外,他还有两项重大措施。
一是开展人口普查。主要是清理那些黑人黑户,逃税避税之人。
在古代种地按人头交税,所以有的人为了避税,就跑到其他地方偷摸地去种地,这样在政府税务部门没有登记,自然也就不会交税。
加上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口减少很多,有很多土地无人耕种,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这种黑人黑户的情况更是很普遍,特别是当时的北齐政权,政治腐败,精壮男性逃避当兵交税占了很多。
这次人口普查发现的黑人黑户达到了164万。这些人口让政府增加了很多税收。
二是设仓储粮。 仓可分为官仓和义仓,官仓主要用于供养军人和公务员。
官仓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水岸边。主要是为了满足首都长安及周边官军的吃饭问题。
当时关中的粮食已经不能满足首都大量人口的需要,每年都要从关东地区,即如今河南、山东、河北等产粮区,通过漕运把粮食运进首都大兴,即现在的西安。像后来唐高宗时,李治夫妻就经常从长安来到洛阳,因为长安粮食不够吃了,只能来洛阳“乞食”。
设置官仓的目的,是增加关东漕运的效率,把之前直接输粮的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这些粮仓,大的可容八千石粮食。据唐人估计,文帝末年所有的仓粮加在一起,可够政府吃五六十年。
义仓是在乡间,由老百姓捐纳,以供饥荒时赈济灾民。
隋朝的隋本是随便的随,因有个走之旁,文帝嫌不吉利,就把走之旁去掉,变成了这个隋。
隋朝速亡,跟文帝也有很大关系,他虽然励精图治,但因学识过差,轻视教育,只有短视的功利主义,没有宏远的理想追求。加上他资性刻薄,猜忌臣下,以致奸佞用事,最终被奸臣劣子愚弄,变易储位,覆灭宗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