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5:所谓观物察己,是从事物之理,反求诸己吗?
朱夫子答:
不必然。物理和性理就是一理,懂得了物理,性理也通了,内外之道是相合的(7)。其大如天高地厚,其小若一物之所以然,都是学者应该深思的。
问题46:那么,治学先从孟子的四端说开始,可以吗?
朱夫子答:
求之于性情,固然最为切近,但一草一木也都有其理,也不可不察。致知的关键,在于懂得至善之地在哪里,如父当止于慈,儿当止于孝等(8)。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一上来就泛观万物之理,恐怕就同大部队巡逻一样,走再多路也不会有收获。
格物,一定要自己亲自体悟(9)。
以上九条,都是格物致知应该用力的地方,以及先后次序。
程子还说过:格物穷理,应当立诚意以格,进步快慢在于个人的智愚程度;治学之道无不在敬,没有不敬而能致知的;存养心性的功夫必须敬,学业进步则在致知;致知在于存养,存养的最好办法是寡欲;格物,是求道的发端,有心格物,则于道不远了。
这是为什么呢?都是收敛心性,而不使放逸。以上五条是说,涵养本原的功夫,是格物致知的根本。
程子的学说基本上就是这样,他对格物致知的功夫,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我考察他的学说,认为其义理没有可疑之处,其文字也都有出处。另外,《文言》所谓“学聚问辨”、《中庸》所谓“明善择善”、《孟子》所谓“知性知天”,其固守力行的前提,以及大学初学的功夫,莫不在致知格物。我已经反复考究,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才窃取程子之意,将《大学》的阙文补充完整。否则,我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表没有依据的言论,并放置于先圣先贤的经传之中呢?
格物致知,虽是《大学》所倡道的,但只是一笔带过,格物致知之风靡,却是朱熹夫子的功劳,也是他最得意的创作之一。如今被学界广泛接受,成为不少学校的校训,比如上海有格致中学,是上海中学的十大金刚之一。
可是,关于“格物致知”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至今对它的含义,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解释。但是,读完朱夫子本人的阐述,还是有一种琐碎支离之感,不像古先贤的文字那样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我读大学5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