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读书10分钟读书创业
《小群效应》(5) 建立社群文化的6个要素

《小群效应》(5) 建立社群文化的6个要素

作者: 小播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7-11-22 21:45 被阅读92次

    真实的社群是什么样?

    国内的几大社区中腾讯、百度贴吧、豆瓣是排名前几名的社区平台,豆瓣拥有超过30万个小组,部分小组一度成长为创业公司。

    什么是真实的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中,用户和谁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2010年,豆瓣对自己的社交网络用户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分析,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发现,用户互动的好友数量其实很有限。他们挑选了豆瓣当时最为活跃的5024个小组作为样本,观察小组内话题和互动的发生过程。总结出了活跃社群的12个特征。

    1:规模。有多少成员在这个小组中对话

    2:连接数。成员之间的互动数量

    3:密度。反应了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认识的程度

    4:平均权重。反应了关系网络的连接强度

    5:成员新旧。参与互动的成员新老成员的比例。

    6:最大成员数和曾经加入这个小组的人数

    7:连通分支数。一个点可以达到另外一个点,就是连通

    8:最大的连通分支规模,是指小组内主流群体有多大

    9:最大连通图和整个小组成员数之间的比例

    10:最大连通的密度,反应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互动和紧密程度

    11:最大连通的平均权重,反应了成员之间的互动强度和次数

    12:最大连通图的平均成员数,也就是最大的那个小圈子中成员数量有多少

    总结起来,评估社群的两个重要核心指标:成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社群内主流群体的规模大小。

    让人们愉快地消耗对方的时间,如何运营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人们在微信中人人都想进入大群,但是大家都在小群中活跃,在和上面豆瓣小组的分析类似,一个大的小组内,用户会分化成为小社群,在小社群中活跃,其现象是高度相似的。运营的本质是争夺用户时间,强运营和弱运营的差别在于围绕的核心是谁。今天的内容讨论的是在不同的阶段如何进行运营。

    2016年作者的一位朋友班丽婵离开了蓝色光标,创办了自己的训练营,这个训练营的目标用户是市场副总裁、市场总监的社群,到年底,这个社群吸引了2万名付费用户,营收超过300万。是如何做到的?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CMO训练营开始侧重于以下这些工作:

    (1)每周一次线上“CMO私房话”活动;

    (2)每月一次CMO线下主题沙龙;

    (3)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闭门深度学习(即高级研修班),每次为期两天;

    (4)不定期在一些企业内部展开CMO游学活动;

    (5)年底举办CMO行业年会。

    从这些活动规划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频繁开展活动的社群,而且每项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截止到2016年年底,班丽婵组织了一个超过200人的认证讲师队伍(我也是其中一员)。2017年上半年,班丽婵更是将未来一年将要展开的所有活动及其主题全部预先公开,时下风头最劲的企业和传播话题、市场人物,几乎全都囊括其中。训练营还根据行业特点及职责划分出更多细分人群和话题,比如B2B营销会、品牌总监群、品牌经理群等。这些活动和更深入的重度垂直话题,才是最后帮助CMO训练营吸引超过2万名付费会员的根本原因。

    一个社群按照成员角色划分,可以分为:原创用户、互动用户、浏览用户。这种按成员角色的方法代表了一种运营思路,通过各种策略,将只看不说的内容消费者变成轻量点赞用户,继而变成回复、参与讨论的重度互动用户。

    2015年,闺蜜圈的创始人张威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提及了为什么闺蜜圈能一直保持16%的用户发帖率和35%的用户参与和回复率。其中总结了三种运营方式:机制运营、标杆运营、氛围运营。

    机制运营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用户按人群进行划分,让用户找到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群;第二步,对产生的内容进行实时分类,最简单的就是阅读型和讨论型;第三步就是让内容呈现去中心化,所有内容都有基础的曝光流量,根据不同内容属性,充分利用好友关系链,细分人群来做相关性曝光推荐,让流量得到最大化利用。

    在这三种机制运营影响下,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能在一个月内超过一定的阈值,这个小圈子就会活跃下去。

    弱运营的实质是充分运用各种特性和各种机制、基础需求、并将其融入产品的各种功能设计中去,让用户自发地行动起来,自发去寻找结果。弱运营就是理念就是:让人们愉快地消耗对方时间。

    社群文化的巨大力量

    弱运营会催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社群文化,这是大型社群得以成立的根本,社群文化依赖几个核心机制,其中模拟关系,还会再度帮助事件驱动发挥巨大的价值。

    今天将讨论在无数社群中,社群文化是如何统一大家在一起的。

    QQ秀产品想必大家都用过,它成就一度成为腾讯收入的第三大来源,QQ产品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吴晓波的《腾讯传》中提及了这个产品的诞生过程。QQ秀早期的使用者大部分是15-25岁的年轻人,他们这群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群没有身份,但是渴望得到关注的用户,QQ秀的诞生,让他们有了一次在虚拟世界自我展示的机会。

    QQ空间和百度贴吧是早期社群文化的诞生地。每天有数千万人活跃在贴吧,和强运营的社群相比,权力掌握在用户手上的主题贴吧迸发出了更为炫目和多样的社群文化,社群文化层出不穷,这一点连当前贴吧的缔造者都没有想到。

    作者借用金庸小说中社群建立的规则,提出了建立一个社群文化的几个关键要素:

    1:故事性

    2:仪式感

    3:独特的“语言”

    4:竞争

    5:归宿感

    6:模拟关系

    在2012年,有娃儿·赫拉利出版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书中也描述了,智人是怎么创建数万居民的城市、上亿人口的帝国的。大家信任某个故事、能共同合作是这社群建立和壮大的基石。人类和大猩猩之间真正不同在于虚构故事的能力,是故事将千千万万的族群凝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期的社群文化或者国家文化吧。

    腾讯员工称自己为企鹅,腾讯公司则被戏称为鹅厂;小米称自己的用户为米粉;李宇春的粉丝称之为玉米;社群成员之间相互模拟关系,会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使相互关系更加紧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群效应》(5) 建立社群文化的6个要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zo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