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这篇文章刷屏:《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是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文章开头引用了“高考后的达州小斯最终选择了投河”的故事,说明了:送走小斯的表面上看是责骂,是体罚,实际上是小斯对与最亲近的人互动时永远得不到支持,只能得到指责和怨恨的绝望。文章说:
我们常常把毒舌留给亲近的人,把优雅留给陌生人,因为我们的心里有陌生人和亲人之分。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很想给我先生看看。他说他对我发脾气甚至责骂是因为压力太大了无处发泄,作为他最亲近的人我应该不记仇不计较;而我认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你可以口不择言,只能说明,你认为惹毛她她也不敢怎么样,也或者,你心里没她所以根本不在乎她的感受。无论哪一种,对我来说,都能让我心寒。心寒之后的结果就是,根本不想与之开口说话,或者干脆选择关闭耳朵,打开电脑,寻找自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如果你爱她,怎么忍心出言挖苦。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谈的呢?
通常我不会是那个发脾气的人,即便身上的负能量能够毁灭宇宙,我也情愿独自一人慢慢疗伤。自有记忆起直到大学,在家里的日子,责骂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童年时候更是对母亲无比惧怕,生怕自己不小心错了什么又要挨打--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忍耐。所以, 一方面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尽量不出错,另一方面,我渴望逃离,外面的世界可以不必有这么多责罚。后来,我考上大学,拿了奖学金助学金,我感觉自己可以平等的跟母亲对话了,因为我不再弱小不再依赖她了。
同样,在婚姻里,我貌似也不知不觉的选择了这种方式:一方面我尽量做好该做的事情甚至尽量做得多出他的期望,另一方面,我有些想要逃离。 但我终究不是十年前那个说不依赖就不依赖的少女了,眼下的生活要继续,幼儿嗷嗷待哺,所以我只能坚守。这样无意中造就了我的好(gao)脾(qing)气(shang),自以为 ,这样的压抑我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等孩子大些,我想做什么难道还不能胜任?
正如我不能要求一个没有瑕疵的母亲一样,我也不能要求一个没有瑕疵的丈夫。我必须理解,每个人都有缺点,由于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看待事情也会有其局限性,因而造就了一些坏脾气(低情商),能与各种人和谐的打交道并深谙心理学,才是真正的好脾气(高情商)。
回归主题:亲近的人对你口不择言,你该怎么办?
对于我这种听惯了责骂的人,虽然听到的当时也会有些揪心,但事后一想,
1.不要期盼每个人都有那么高的认知,能够意识到对亲人口不择言是错误的。
2.这是ta的缺陷,我既然选择了这个伴侣,又不能修正他的缺点,那就接受呗。ta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就选择关闭耳朵,做一扇墙。那样我又可以波澜不惊的继续处理手头上的事情。你说什么做什么,对我都没有影响,吃得下睡得香,追求爱好,提升自我;让他的冷言冷语砸在墙壁上去。
3.内心强大到波澜不惊要如何做到?读本好书,听首好歌,外出散步,与智者谈等,总之不用生闷气更不要针锋相对的开骂撕逼,等冷静下来再来处理矛盾。
《幽窗小记》里面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用在此处也同样合适,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