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把孩子的降临比作上天赐予的最珍贵的礼物。她们的到来就像天使降临人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孕育中感受着造物主的神奇,抚育中享受成长的乐趣。
那小小的人儿,就是我们生命创造的奇迹。她的身体里铭刻着我们共同的基因。她是那样弱不禁风,却又如此顽强的适应着这个嘈杂混沌的社会。
从离开我们的身体,她就具有了属于她的思维、爱好、性情。她属于我们,却又不完全是。她具有我们的共性,同时具有自己的个性。
每个家庭中对于降临新生命的喜悦不言而喻。他们通过摆酒席收份子的方式来表达并接收邻里之间、亲朋好友的祝福,一切都是如此祥和安宁。
既生于社会中便免不了遭遇世间的磨难,而一切却又是自己的宿命,你无法摆脱,更没办法选择。老人家经常将此归结于“命”,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写到此我想起一首歌,一首历经二十几年沧桑岁月至今记忆犹新的歌: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却没有我的家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
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妈妈呀,
能不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部由上海电视台于1994年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孽债》,是根据作家叶欣的同名小说改编。

上世纪八十年代,几十万热血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浪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在边疆,他们抛下的不只是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青春情怀和爱情结晶——孩子。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九十年代。长大后的他们隐隐约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瞒着养父母偷偷踏上去往上海的列车,去寻找自己亲生父母,追溯自我生命的起源。
寻根是人的天性。当面对父母各自成家,拥有自己新生活的事实,对于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本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本是上天赐予的天使,一切在父母抛弃他们之日都已改变。他们成了弃儿,成了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的孤儿,如此他们的心境又会是怎样的撕心裂肺。
没想好对我负责,又为何生我?道出了他们的绝望与无助……。
在婚姻观念自由的今天,离婚似乎成为常态。我们这一代,对婚姻比父辈多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对于婚姻中的不如意多了一份停止契约的随意。但我们似乎忽视了在我们倡导人权自由的同时,却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未经允许他们被动出生,父母的决裂他们被动接受,大人们都在自私的为自己未来负责却忽视了对他应负起的责任。
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追求自由也是需要能力的,没有责任感的结合而后离婚简直是在图财害命。
患者张阿姨67岁,有两个儿子。忙活了大半辈子,本想着好不容易帮助儿子成家立业后可以安享晚年。没想到小儿子的孩子才六个月,夫妻两个就开始闹离婚。原因很简单,媳妇花钱大手大脚,儿子不满所以就把媳妇打了,然后就办理了离婚。
两人离婚后没有人想过怎样安排孩子的归属才是对他的负责。六个月的孩子毫不犹豫丢给了张阿姨,当时六十几岁没有老伴的张阿姨独自抚育着孩子。儿子两年后再婚。聘礼还是张阿姨借遍亲戚乡里凑来的。
婚后儿子很快有了第二个儿子。新的家庭根本不能容下大儿子的存在,所以到现在7岁的小明一直跟着张阿姨生活。
张阿姨说他就是我的“老来子”。小明长大懂事了就经常问奶奶,为什么别人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去哪儿了?爸爸要弟弟不要我,我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吗?为什么爸爸不能陪我们一起住?每当年幼无知的孩子天真的问这些问题时,张阿姨就忍不住掩面而泣。
7岁的小明用推搡喊叫的方式排斥着4岁的弟弟接近奶奶,宣誓着属于他的主权:这是我的奶奶,不是你的。紧握着小拳,怒目圆睁的冲弟弟挥舞。
孩子的心里该是多么的落寞,多么缺爱啊!别人都有父母的爱而他没有,他仅有一个奶奶疼他爱他了,奶奶只属于他一个人,不允许任何人抢。
他多么渴望有父母的疼爱,渴望一个完整的家,而这一切是奶奶拼了老命也给不了的。
现在的农村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婚前两个没有经济基础的人在父母的资助下结合。在没有立业的时候选择了生育,在没有责任心的认知中宣扬自己的自由权利。
孩子成了被双方踢来踢去的皮球,滚落到需要儿子养老的老人手中。
你让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何让他们之后能从容的走进婚姻?
有专业人士预计,将来离婚率会更高。但我希望之后的人,能更慎重的选择婚姻,在自己有责任有能力为孩子的未来负担的时候再选择生育。
孩子的到来就像天使降落到人间,谁又愿意看到天使的眼泪,听到他哀伤的哭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