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自幼耳熟能详的名言典故,似乎深烙于我们这一代每个小孩的心里。关于坚持,必定有人备受鼓舞;也一定不乏有人曾质疑惶惑。今天就来聊一聊,坚持。
在我四岁那年,文艺细胞爆棚的母亲大人不情不愿地发现,她的宝贝女儿我,是个五音不全的“音痴”。忧伤不过数日,她决心努力改变命运。于是,斥巨资置办了家里最值钱的家当——钢琴。九十年代初,钢琴远没有现今这般普及,而我,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开启了黑暗的“琴童”生涯。相较其他同学,我年龄明显偏小,也有幸因此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初期成绩才差强人意。可似乎怎么努力,我都难以从听不出子丑寅卯的曲子里感受到太多欢喜和忧伤,仅仅凭借着小聪明和好胜心坚持着,一课又一课。多少次哭着说不想学了,多少次被苦口婆心地教育要学会坚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直到七岁那年暑假,我终于放弃了钢琴,更准确的说,是我被放弃了。老师不再愿意偏爱一个没有天赋也难有造诣的学生。而我,一面战战兢兢,感觉无颜面对寄予厚望的娘亲;一面却发自内心的如释重负,仿佛天空都色彩斑斓。我至今不敢断言,这些决定孰是孰非,懵懂间,我被动地实践了坚持与放弃,也一度被贴上了“没恒心、不坚持”的标签,很多年。
学生时代每每成绩些许波动,都会被旧事重提:你已经是一个没有特长的孩子了,学业绝对不能再像学琴一样半途而废。这席话,着实让我深深的惶恐过,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只配小时了了;这席话,却也曾一次次地激起了我的斗志,坚持究竟有多难,我不允许自己当真一事无成,沦为笑柄。于是,有意无意,不知算不算坚持,成绩不说傲人也算对得起自己。没有特长的我一路走来,竟也不知不觉做了十几年“别人家的孩子”。
大学选专业,一不小心选了个说不清艺术还是技术的建筑学。同班同学里既有xx省的状元,脑力惊人;也有深厚童子功的美术特长生,下笔有神;尺短寸长,说不清他们谁比谁,更胜一筹。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扬长避短的放弃并不可耻,甚至是智慧;也第一次认识到,在努力坚持之前,更重要的第一步,是选择。
初入职场,没有放弃的专业的“建筑人”总有一条神奇的鄙视链:事务所>设计院>房地产。于是带着“好学生”的好胜心,我扎入了方案创作的阵营。两年里,参与了无数投标竞赛,打杂过、炮灰过、中过标,也如愿在上海市中心留下了自己的作品,虽然不过一千平米。但一路走来,熬过多少夜,流过多少泪,从不服到绝望,激情迅速殆尽,公认的有点竟然是“有韧性,爱死磕”。可方案创作,需要灵感,也需要坚持,可更需要热爱与激情,当然,还有些许运气。理性的思考后,不得不承认,我可能再努力也很难成为一代大师,可能仅仅是个建筑工作者。我不再是新人,也不再期待工作美其名曰刺激的不确定的起起落落。我决定去设计院,做一个普通的建筑设计从业者。爸妈劝过我:家里不图你赚多少钱,要不要再坚持一下。可这一次,我终于可以以成年人的身份来与他们真正的交流,这是我深思熟虑的结论,不是放弃,而是选择。
这个选择,一做就是七年。行业盛衰轮转了不止一次,也有过诸如要不要转行、要不要创业的蠢蠢欲动。冷静细想,发现似乎每一次动摇都常在项目遇到困难的瓶颈期,便不再犹豫地说服自己,继续坚持。也曾被质疑过,这是个并不舒适的舒适圈,坚持是不是只因为没有勇气走出来;但权衡思考后的我,愿意坚持,是因为能看到坚持下来即将收获的进步与成长,无论职位、收入还是能力。用时髦的话说,未来可期。
曾被动的坚持过、放弃过,也曾主动的选择后,坚持着:一路走来,似乎一直都在与“坚持”抗争。渐渐想清楚:
如果当一件事开始时,便开始犹豫再三,需要靠坚持来维系,那么,请三思。虽然常言万事开头难,但不可否认,中间依然难,结尾更加难,开头都不曾有激情和热爱,有能力选择,请及时止损。
如果当一件事情已然渐入正轨,即便有再多坎坷和动摇,请坚持。想想当初的选择,想想未来的希望,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点滴,会成为坚持的动力。
所谓“坚持”,不是为了磨砺耐性而选择的hard模式;也不是盲目的一条路走到黑,为了坚持而坚持;更不是为了给谁一个交代。坚持只是在向梦想前进路上必经的、有些困难的一步步,但每多一点坚持,离梦想都会近一点、更近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