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讲座没什么太大收获,看来现代学者对儒家的理解大体上还是一致的。但是郑教授和我比起来无疑更清晰且成体系。大致归纳如下。
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开始郑教授说他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但香港大学生自杀率的暴增让他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而且有好几起就发生在港中大,有的学生平时成绩都很好,但为什么没有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美国大学也一样,尤其是顶尖的大学。(其实我也一样,高中里的几起自杀事件是使我更迫切地了解儒家,因为我认为它能给出一个答案。回校宣讲的时候我就讲了这个。当然水平还是差很远。)其实也就是现代性带来的普遍问题,专业化,工具理性,价值多元等等,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郑教授用的是价值主观主义的泛滥,以赛亚·柏林是认为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是存在区别的,但我感觉没怎么讲清楚,本来想提问这个的,奈何最后提问的时候有个人太能bb了(还都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对儒家的理解也很浅,还要论证什么孔子的理性的神秘主义——“对不可言说之物保持沉默”(实际上这并不理性)。郑教授给她解释简直是对牛弹琴,哲学真不是人人都该搞的,我错了。有的人因为工具理性的力量太大就要一头栽进神秘的超验领域,应对祛魅的方法就是重新附魅,我觉得也是很蠢的一个事情)。
儒家教育理念
为己之学,梁漱溟叫自己学,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让人能思考、探索、培养、转化与实现(我想加一个提升,但可能太泛了)自己。
四种知识与三项德性。
四种知识
-
闻、见之知。
-
知言。
-
知晓道与德,道是人生的路,德是发现、坚持此路的德性和能力。
-
知天命。人的存在的责任感,天命之谓性(人应该学习如何修炼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面对生活(尤其是痛苦、逆境等)的勇气。
三种德性
仁智勇。
仁是根本,但很多价值系统都强调仁爱。最近我想勇很值得一提,易经乃群经之首,“刚”“健”“生生”之类的概念把儒家和别的学说区别开来,特别是一些无尊严的道德观。
此外谈到的一些,和我的想法也很契合:
-
比如看一棵树,当然我们可以说什么科什么种,什么细胞什么化学反应。但是我说我看到“生生”,看到美,也是完全可以的,和科学的世界观也不相悖。
-
儒家对现代性的回应,不是回到目的论的世界,而是让人开启了价值之路,走在路上就够了,不是一定要走到终点,事实上也没有一个终点。
至于落实的问题不得不说哲学家还是太理想化,虽然设想的都是好的,比方说读读经写写感想,也不评分也不开课。我的想法是既然我们有这个体制,不妨高考的指挥棒挥下去就是了。浙江做得挺好。
完了之后我单独请教了一下基督教在高校膨胀的问题,郑教授认为儒家没什么不能包容的,甚至于回教也是,只要它们也能经得起追问,回答那些根本的问题。虽然从历史上看道教佛教确实混的还行,但我认为基督教“爹亲娘亲不如耶稣亲”,和法家“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一样,都是儒家不能容忍的。过去士大夫只是对民间迷信不管不顾,其实心里是瞧不大上的,他们虔诚地祭祀也只是“祭神如神在”,假装一下而已。事实上明代士大夫虽然在不明真相的时候接纳过基督教(的一部分),但最终都展开了猛烈的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