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为了信息对称,然后改进现有问题,进而推进下一步的工作。
成本,包含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谁和谁沟通?
这个问题几乎没人会去细想。可是在沟通成本里,这一项往往是决定沟通成本的关键所在。
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微妙,因为所谓的利益,上一秒还是恨不得剥皮拆骨,下一秒,就可以亲如家人。
关系,或者说地位,决定了沟通的畅通性和有效性。
说完了关系,再说说沟通的方式方法。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找个人就上人家家里去找,再找不到,就去亲戚朋友那问问、看看,后来有了固定电话,晚饭的时间基本都能找到人。
“伸手不打笑脸人”,说的也是面对面沟通的情况。
社会越发展,通讯手段越发达,却感觉沟通的效率却不见得更高,大抵因为人心隔肚皮吧。
以前跟人说话就得面对面,语气、神态都能看到,但是现在呢,电子屏幕那边回过来一句“好的”,你都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在心里把你和你的祖宗骂了个遍。
我们再回到关系上来,如果一个老板让自己的员工干这干那,不管是当面指派还是电话微信,我猜这个员工应该是鲜有不从的吧。
如果,大家都是平级关系,且涉及到时间、精力等切身利益,通常在沟通的时候就会生出“凭什么我要听你的”这样的想法来。
但通常这种想法也只存在于脑海里,不会被宣之于口,于是乎,沟通不实、不畅的情况就出现了。
你想往东,对方说往东挺好的,但是这个那个,那个这个,恐怕不行。
说白了就是不想听你的,你又能奈我何?
最可悲的是,你还以为对方是在为你考虑,想得比较周到。
沟通的成本就是这么上涨的,力的方向不同,总会有一部分会被抵消掉,但是时间不是静止的,时间成本的付出,却没有换回等值的回报,这其实就是一种内耗。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这种无声无息的内耗最为可怕,它不像明刀明枪的敌人让你能时刻提防,反倒像钝刀了割肉,悄没声的,让你不知不觉间调了方向,失了干劲儿。
有一个管理学上的概念,叫短板效应,意思是一个木桶到底能装多少水,是由这个桶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
同理,一个团队工作效率的高低,也是由工作效率最低的那个人决定的。
这块短板,你不能拆掉、扔掉它,并且如果你不挽救它,把它补得与其他板一样长,那么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桶里的水比别人家的少,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这个桶不再被人使用。
可笑的是,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团队中的最短板,相反,大家都觉得没人比我强。
“承认自己不行”,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那个人只不过运气比我好(出身比我好、比我会来事儿……)而已,如果换作是我,肯定做得比他好”。——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这些话我们在别人嘴里听过,甚至在自己心里也听过。
沟通的成本里的“沟通”,当然也包含了自己与自己的沟通。
与自己沟通不畅,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承认自己是短板,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便是指日可待之事。
心态啊,我们都知道它很重要,但是知易行难,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最后说回到“成本”,想要低成本、高回报,便应舍弃无谓的精力和时间上的投入,集中力量干好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据点,开拓下一个“战场”。
但若遇猪队友,能团结的就团结,不能团结,又不能“舍弃”的,那便找个代替吧,还不行,那至少可以边缘化,不要让他一直成为你所在团队里的短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