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若无特别的事,都会回到儿时的小镇,一来为陪陪父母,二来也算是避暑。
儿时的小镇小镇的名字曰杨柳,颇有点儿诗情画意,至于名字的来历,已无确切可考,可能是因为临近黄河堤,村人多栽柳树的缘故。说起杨柳一树的名字,还真是颇有来头的。相传隋朝初建,柳树新栽,炀帝见之娇媚依依,宠爱有加,但遂赐国姓杨,于是,杨柳一名便广泛传开来。
儿时对于杨柳的喜爱,非是因为其名的典故,而是有实在的乐趣。春天的新绿,始于杨柳,见之发芽,便知春天的脚步近了。小镇爱柳,还有一种和柳树有关的风俗,新春的特定一天,黎明即起,砍了新发的柳枝,大的置于屋梁之上,小的插在房门之侧。在民俗上,不知此举有什么文化涵义,在个人的胡思乱想里,也许是想要表达"留"下春天的美好意愿吧!柳枝之于孩子,则另有一番趣味,春天的柳枝娇嫩,折小指粗细的枝,双手左右一扭,皮与木便分离了,抽木取皮,简单一捏,便是一个极好的哨子!儿时春天的快乐,仿佛全存在那一声声的哨声中了!
儿时的村庄,小河环绕,从老辈人口中得知,以前有匪,小河原来确有"护城"的功能,如今村庄早已不需保护,小河边、柳树下便成了村民们夏天纳凉的好去处。夏天对于儿时来说,记忆最多。先是初夏,北方流行捉“知了鬼”(蝉的幼虫)来吃,傍晚时分,在河边和路边的树上来回寻找,有些经验足的,看树下小洞的形状,就知道有没有,拿手指一扣,把洞口弄大,“知了鬼”便无处藏身了。再是过麦(北方对收麦子一段时间的称呼),彼时学生还有麦假,可以帮助家里抢收,如果表现好,家长说不定会拿新收的麦子去换几斤杏子,作为劳动的奖励。那时的幸福,是如此的简单而真实。犹记得独自一人躺在夏夜的麦场里,守着麦子、伴着蛙声、数着星星,喜悦而恬静。然后是盛夏,夏天下河游泳对于北方人来说着实是一种有魔力的活动,中午、傍晚,村旁的小河里总是挤满了戏水的人们,有大人,也有孩子,其乐融融。调皮的孩子,会在水里从中午一直玩到傍晚,还会跑到荷塘里,戴荷叶、折荷花、摘莲蓬,比起乐趣,那莲茎刺带给皮肤的痛的确不算什么,也许北方男孩大部分都比较皮糙肉厚吧。
现在的小镇,好像少了往日的风俗,少了往日的乐趣,也少了往日的情调,但每到夏天,还是会回忆起儿时的小镇,那么近,又那么远。
儿时的小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