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丨百废待兴(1-3)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12:02 被阅读140次

第三回 百废待兴  罗长子夜袭烟柳巷  王胡子进疆当红娘

一、治理北京

1、组建公安部

1949年初春,解放军接防傅作义部进入北平,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解放军官兵从永定门进入这座千年古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把北京改为北平。

早在1948年,中央就任命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市委副书记、北平军管会主任兼市长。

1949年9月,叶剑英奉命赴两广,由聂荣臻继任。11月21日,北平更名为北京,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北京曾是国民党政权的北方指挥中心,大量宪兵特务仍然残留在各个角落,迅速打造一支公安力量已刻不容缓。就此,毛泽东找来了罗瑞卿。

此时的罗瑞卿正在太原前线,担任华北野战军第十九兵团政委,正在准备率领部队向西北挺进。5月14日,罗瑞卿接到了毛泽东的电报:“部队开动时,请来中央一叙,部队工作找人代理。”

罗瑞卿即日起程,到北平后,周恩来告诉他:“中央人民政府即将成立,由你来出任公安部部长。”当晚,毛泽东就在双清别墅接见了罗瑞卿。

1949年7月8日,中央决定,在军委设置公安部,统辖全国各地公安机关。10月15日,周恩来在公安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上,明确指出:“军队与保卫部门是政权主要的两个支柱,你们是国家安危系于一半,国家安危你们负担了一半的责任。军队是备而不用的,你们是你天天要用的。”

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罗瑞卿为公安部部长。军委公安部即行撤销,改为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曾是清朝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公安部在此开始正式办公。

接着,罗瑞卿又兼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毛泽东问他对首都的治安工作如何开展,罗瑞卿回答三个字:稳、准、狠。毛泽东,当场就说:“看来,天塌不下来,就是塌下来也不要紧,有罗长子顶着。”

2、封闭妓院

清末时有个传说,北京城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慈禧,一个是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许多清廷重臣,都是这两个女人的奴才。每天东方泛白,他们浩浩荡荡地进入午门,匍匐在慈禧的脚下唯命是从;夕阳西沉时,他们熙熙攘攘地前往陕西巷,拜倒在赛金花的石榴裙下甘效犬马。赛金花所在的陕西巷即是当时以花街柳巷而闻名的“八大胡同”。

老北京有句俗语:“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戏班子下榻的地方便是八大胡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在八大胡同之首、陕西巷“云和堂”学艺,在那里工青衣,学刀马旦,终成一代梨园宗师。

战乱和饥荒,使大批良家女子落入烟花巷。清朝建立后,不允许妓院开在北京的内城,而他们纷纷转战到“八大胡同”。“八条胡同”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风月场。辛亥革命后,一大批新贵志得意满,恣意享乐。

从西柏坡来到北京后,住在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常乘车来往于北平城与香山之间。有天晚上,在一个胡同口,他发现妓院的老鸨正在揍一个小妓女,很是气愤,马上让秘书去制止。此后不久,彭真来见毛泽东,也谈到妓院的事。毛泽东为此甚为气愤,立即召见罗瑞卿。毛泽东坚决地说:“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

11月21日,北京市市长聂荣臻下达了封闭妓院的命令,由公安部长兼任北京市公安局长的罗瑞卿任总指挥。

当夜8时,“八大胡同”迎来送往的老鸨妓女开始吆喝,嫖客们也坐在大厅推杯换盏。这时,只见几辆运送士兵的卡车突然停在了巷子口,从车上迅速下来了上百名解放军,持枪堵在了每个胡同的出口。

行动开始后,各小组在妓院的附近和胡同口布上内外双层的包围圈。随后,按照事先的分工,进入指定的妓院,把嫖客和妓女集中在院子里或大屋子里,宣布立即封闭妓院的命令。由于行动突然,惊慌失措中妓女们哇哇叫声一片,又哭又闹的,有上房逃跑的,有寻思上吊的,还有的对着站岗的战士居然敞开了上衣。

当晚被扣押的1200多名妓女,则被送到提前准备好的8个妇女教养院。至22日凌晨5时,全市的妓院全部封闭。

继北京之后,上海、天津等各大中城市先后采取措施,在中国延续三千多年的妓院彻底绝迹,娼妓业被认为是一种在中国“已经消失了的职业”,在1972年版的《新华字典》里,连娼、妓、嫖这几个字都没有了。

3、治理龙须沟

1950年,北京市政府决心下大力量治理肆虐多年的龙须沟。

历史上的龙须沟位于北京的崇文区金鱼池一带。清光绪年间以前,龙须沟水还是清澈的。到了宣统年间,河水干枯,河道淤积,龙须沟成为了北京全城排放污和雨水的主要渠道,绵延数里,沟两岸的垃圾堆积如山。每逢雨季,污水四溢。生活在龙须沟地区的百姓,长期忍受着这条臭水沟给他们带来的折磨。

当年,龙须沟工程全部竣工。龙须沟中铺设了下水管线,沟上铺成了柏油路,并通了电车,马路两边竖起了路灯,原来的茅屋草舍也改造成了红砖楼房,这一带的居民从此都用上了电灯、自来水。后来北京市政府又把大石桥、陶然亭等七处明沟逐一改造,‘八大臭沟’全部消灭。

话剧《龙须沟》的诞生,则缘于当年彭真的一份提案。这份提案先是委托给北京人艺老院长李伯钊,李伯钊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老舍。

老舍,1899年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因为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1949年12月从美国回来,次年6月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刚回新中国,热情高涨。老舍曾经站在全国人大的讲台上,慷慨激昂:“我本是个无党派的人。可是,我今天有了派。什么派呢?‘歌德派’。我就抓住臭沟不放,要达到对人民政府修沟的歌颂。哪怕自己还不成熟,我也要反映它。"

反映它总得有生活,而老舍先生老寒腿,走路不很方便,右手执着手杖不能常下去,人艺就派林斤澜的差使,要他下去采访。找来素材,拿给老舍。这种方法叫做"三结合",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老舍写出《龙须沟》后,人艺找在北师大任教的焦菊隐当导演。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一部传世之作话剧《龙须沟》便应运而生。

《龙须沟》上映后,周恩来认为政权要在城市里扎下根来,光让人们学习社论不行,需要文艺作品帮忙。他希望周扬出来表扬。但一些从解放区过来的作家、理论家不服气,认为老舍刚从美国回来,没有参加革命斗争。彭真表态,那就由北京市发吧,《龙须沟》是写北京的。

1951年,老舍被授予"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话剧《龙须沟》也成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在新中国话剧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惜,文革期间,由于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无端污蔑,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二、湘女进疆

1、屯垦戍边

1949年6月,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得到一个情报,英美等国企图策动在甘肃、宁夏和青海的马步芳等撤到新疆,与新疆国民党相勾结,建立一个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中央立即选派邓力群作为联络员从莫斯科直接去新疆。

邓力群辗转来到伊犁建立电台。他了解到张治中对新疆国民党军队的声望和部属关系。正是根据他的情报,毛泽东在中南海约见了张治中。陶峙岳是张治中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时邀请去做的警备司令,对张治中很尊重。在张治中的争取下, 陶峙岳率部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开国大典的那一天,新疆的赛福鼎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庆典结束时,晚上七点毛泽东要请他吃饭,向他介绍了即将出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的王震。他说“有一个干部叫王震,这个人在酒泉跟彭德怀一起等你。”

王震是湖南人。1925年,组织上派王震到长沙火车站接一位叫毛润之的先生。后来在瑞金参加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时,王震才知道毛主席就是当年的毛润之。1949年,已是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兼政委的王震,从西北战场来到西北坡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41岁的王震当选中央候补委员。

会议期间,毛泽东请这些戎装未脱的将领们看京剧《红娘》。毛泽东对王震说:“一个戏里缺了哪个人物都不行。这个戏里的红娘很聪明,她会做团结工作。你到新疆去就要当红娘,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间的红娘。”

“白雪照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这首现代版的边塞诗,作者就是王震。十万进疆部队正是唱着这首边塞诗叩开了新疆的大门,开始铸剑为犁、屯垦戍边。

1949年11月,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机关抵达迪化,即乌鲁木齐。历史上左宗棠率领湘军入疆,历时两年多。1943年,国民党7万人入疆准备了三年,最终用了两年半。而由王震率领的一兵团在连续行军作战、没有得到修整的情况下,只用了六个月,就从国民党手中接管了千里边防。

王震外号“王胡子”,性格火暴,雷厉风行,素以骁勇善战、作风强硬著称。他在新疆“平叛”问题上从不手软,因此,在新疆“王胡子”这三个字被维族拿来吓哭闹的小孩儿。

粮草问题是王震入疆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当时一兵团进疆部队11万人,陶峙岳的起义部队和民族军10万人,旧政府工作人员5万人,每年需要的粮食是10万吨。依靠当地农民解决部队官兵的口粮显然是不现实的。1949年11月王震便向中央建议屯垦戍边。

2、湘女进疆

在进新疆之前,有人怕到新疆后风俗不同、语言不通,产生畏难情绪。部队到达酒泉后,战士们逢人便打听新疆情况。一些暗藏的特务乘机制造各种谣言,把新疆描绘得十分可怕,说什么冬天小便会冻成冰棍,得拿棍敲;出门走路只能露出两只眼睛,否则耳朵、鼻子冻得一摸就掉;夏天的戈壁滩上,石头上可以烙饼,出门不戴帽子能晒成“鬼剃头”。说到风沙,讲得更玄,刮得大石头遍地滚,刮得骆驼在空中打旋。

部队内部也有些人认为战争已近结束,革命已经到头,应该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了。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的战士,战争年代忙于行军打仗,无暇考虑个人问题,现在胜利了,个人婚姻问题也都成了大事。

有些干部议论,“我们部队在延安是保卫党中央的警备部队,王胡子是延安警备司令。现在党中央进了北平,我们驻北平作中央警卫部队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连西安也待不住,兰州也住不了,要去那些最远、最穷最荒凉的地方。跟着王胡子,一辈子吃了大苦,没好日子过”。有的还把这些牢骚怪话编成了顺口溜,“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以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了爹娘”。

进入新疆以后,部队官兵的婚姻问题迫在眉睫。当时部队明确规定:"汉族军人不允许与少数民族妇女结婚。"部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超过结婚年龄,却很少有人成家。一位参曾加过抗战、立过战功的营长,因为找不到对象,精神有了问题,最后只好把他关起来,不久就上吊自杀。

为此,王震陆专为此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大会。他说:“我王震今天当着大家面保证,我绝不会让我们的部队里出一个和尚。” 党中央、毛主席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很快给你们运来湖南‘辣子’,山东‘大葱’,上海‘鸭子’。”

1949年,进疆途中,他在陕西、甘肃、新疆招收了1000多名女大学生入伍。但对于十万屯垦官兵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随后,王震向中央反映了部队官兵婚姻难的严峻问题。中央做出决定,允许新疆军区从内地招收未婚女青年参军,支援新疆建设。

1950年春节过后,王震派熊晃,首先在陕西、甘肃等地,招收了1000多名女兵。平时征兵政审极其严格,这次一路绿灯,只要身体健康,未婚或单身就行。

当年秋,又派熊晃到湖南招收女兵。王震还给湖南的黄克诚、王首道写信,请他们帮忙。不久,长沙的大街小巷贴出了新疆军区招聘团的广告,招聘团还大量印发了《新疆鸟瞰》,把新疆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

湘女参军的热情非常高,熊晃一年内共接收湘女3862人。1951年冬,3862名湘妹子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上演了一幕“湘女出塞”。1952年,又有4000多湘女进疆。至此就有了"八千湘女进新疆。"

湘女进疆后,多数分配到南北疆各部队,后来和部队营团级干部组成家庭。熊晃也因此被新疆部队官兵尊称为“岳父泰山大舅哥”。后来这段历史被拍成电视剧《八千湘女上天山》,由著名演员孙俪等担纲主演。

当第一批湘女来到新疆后,王震又派人到华北和华东招收女兵。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参谋长张爱萍很慷慨,从华东野战军医院征调未婚山东籍女医护军人2000余名。

王震到北京开会时,专门找到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长陈毅。陈毅问王震:“上海还有一批特殊的姑娘,你要不要?”王震说:“只要是未婚的,什么姑娘,我们都欢迎。”陈毅拍着胸脯说:“一言为定!”

1953年冬,教养所里被上海市政府收容的7500多名女子中,有3000多人报了名。900余名"特殊姑娘"穿着绿军装,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1954年,到新疆参军支边的女兵已达4万多人。到1956年,屯垦部队官兵的婚姻难题逐步得到解决。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词作者已无从考证,但还是不难读出边塞湘女的几分凄惋。

2006年1月5日,一块重达120吨的青灰色"湘女石",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黄田农场的天山峡谷,运抵湖南长沙。“湘女石”被安放在湘江之滨,成为永久的纪念。

三、扫盲运动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首《夫妻识字》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那时,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了扫盲班的课堂。

1949年,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刚刚成立,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

1953年,政务院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出《通知》,规定扫盲标准为:干部和工人,一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城市劳动人民一般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订为能识1500个常用字,读、写标准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县扫盲工作委员会或教育科给考试及格者发扫盲毕业证书。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其中,祁建华以对扫盲工作的突出贡献,被毛泽东称为“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刘少奇评价他为“我国继仓颉以后第二大文人”。

祁建华,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建国初期,他在西南军区从事文教工作,创立了一套《速成识字法》,能让一个字都不认识的文盲,在30天内快速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能写、还能熟练运用。

相关文章

  • 开国丨百废待兴(1-3)

    第三回 百废待兴 罗长子夜袭烟柳巷 王胡子进疆当红娘 一、治理北京 1、组建公安部 1949年初春,解放军接防傅...

  • 1951年毛主席回信女学生,后成院士,武汉大学题字因她而来

    新中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毛主席甚是操劳,而认识毛主席的故友、亲戚朋友等得知毛主席当上了新中国的开国主席,纷纷致信...

  • 新生儿喂养知识点汇总

    一、新生儿 综合: 如何对待和护理新生儿,新手父母必看减负手册 育儿百科丨0-1个月的宝宝护理 育儿百科丨1-3个...

  • 古白羽和你一起读典故之巜一代楷模》

    丨文丨古白羽 自古开国多名将 唐初名将有李靖 人称大唐第一将 文武兼备可入相 跟随高祖战百场 南征北战立奇功 后世...

  • 论中国文化里的完美精神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五星红旗是被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开国大典何尝不是用无数工作人员的血汗堆积出来的? 中国有一个习...

  • 毛泽东时代丨百废待兴(3)

    第二回 百废待兴 罗长子夜袭烟柳巷 王胡子进疆当红娘 (一)治理北京 【导读】“进京赶考”从西柏坡来到北京后,毛...

  • 开国丨接收政权(1-2)

    第二节 接收政权 刘少奇只身赴天津 毛泽东盛言赞两陈 【引言】在当时的国内外舆论里,似乎是共识:共产党打仗是第一流...

  • 开国丨进京赶考(1-1)

    第一讲:开国 第一节 进京赶考 刘亚楼迎驾涿州城 周恩来劝留张治中 【引言】1949年4月25日清晨,蒋介石父子乘...

  • 宋朝官僚制度

    《宋史·职官志》所记载:爵一十二,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

  • 花范·敬先辈所功

    国土广,风光大好,百废待兴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国丨百废待兴(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kq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