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多么辉煌;
生命,总是辛酸;
追求,多么艰难;
探索,总是寂寞。
摆在面前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沉思的老树的精灵》。作者黄子平教授是著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与新中国同年出生。本书收录了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五年的作品。其中既有作者对文学评论的全方位思考,也有对具体作家就具体诗歌和小说的评论。本书于1986年第一次出版。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我们对世界的复杂性一无所知。
就拿人的眼睛来说,在已知的六十来种电磁波中,人眼只能分辨其中的一种。正像有许多声音听不见一样,有许多光线也看不见,如X光、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等。人眼只对特定的信息做出反应。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推断是基于光线在人眼这一精巧而又复杂的结构中演绎的结果,人眼对运动的知觉也是被“设计”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太快的(如青蛙舌头扑食昆虫时的一纵)或太慢的(如分针的移动)的动作我们都无法看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过删减的,有偏差的,不完整,依据一定的理论选择过的世界。
不止是眼睛,我们用来感觉这个世界的五官已经被编码过了。
我们的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家们在其所感知的世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表达、想象和宣泄,文学也是如此,而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同样如此。
艺术理论的功用之一,并不是把艺术大师降低为艺匠,而是从艺匠中推出更多的大师。作者要求批评家有宽容精神,不能以一种片面来扼杀另一种片面,我们需要“费厄泼赖”,只有承认片面的不可避免,才会形成内容的多样化。
在文学批评中,我们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经验、印象表达出来。希翼得到一种响应,一种共鸣,一种印证。别的欣赏者也就此和自己的欣赏经验相比较,从而丰富了自己的鉴赏体验。
作者的行文是多变的,多篇文章读来并不晦涩。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既能论述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又能梳理古今文学叙事模式的脉络。不但能写高深的学术理论,还能写妙趣横生的寓言小品。如“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文后附的寓言,文风颇似鲁迅酷肖柏杨,既荒唐有趣又入木三分。蜈蚣小姐四十八条腿走路风摆杨柳迷倒众生,可是癞蛤蟆去向她请教当抬起第十二条腿的时候,第三十八条腿在什么位置等诸如此类问题,于是,蜈蚣小姐陷入困惑之中,再走不了路了。作者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种种解读,并提供了若干个版本。好笑之余,想到这不正是对人们对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种种不解和干扰的极形象的比喻吗?
作者对八十年代以前的诗歌、小说进行评论,其中的诗人、作家我们有的不是很熟悉,而对他们的作品我们有很多可能更陌生,其中提到的小说我只读过几部。读完本书后,一方面很有一种冲动,将提到的小说和诗歌都拿来读一读,也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再次出版,这可以使读者对于文学有更深地领悟,也对文学所处的时代有更好的了解;另一方面想到,如果对当时的另外一些作家如浩然,或者对如今作家的小说和诗歌进行评价,作者该如何下笔。
现实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就活在现实之中。当代人怎样理解现实,也就怎样去表现历史。社会急促地上升难免留下空白,前来填补空白的却往往并不一定是真理。好的结果常常使人把坏的过程合理化。一场灾难过后,会有各种各样以其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出现。
作者的文字是有力量的,他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既识别出文字中好的一面,又能揭露出其中不合理的一面。
作者在“后记”中说:“也许历史又到了一个驻足深思的关键时刻”,我们和作者一样,在可以“夷然渡劫,毅然前行”之后,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新的反思。
作者说他是一个普通的、平庸的读者,这当然是自谦之辞。作者说读书的时候不动脑子,让书牵着他的思维走,哪怕最后发现这是一本拙劣的书。作者什么类型的书都读,什么类型的影视作品都看,无论是“获奖影片和破绽百出的电视剧”。这是在纯粹的阅读阶段,是最快乐的。而一旦要进入“批评”的状态,这才要看第二遍。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或急于获得意义,逐渐去听音乐介绍而不是去听音乐,去看画幅下面的说明文字而不是去欣赏画面,去读红学著作而把《红楼梦》搁置一边。于是,催生出不少“嚼馍喂人”的行业,如各种公众号和短视频上面的常见的,五分钟看完一本书,十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等等。
我们阅读,第一步就是要翻开书来,从头读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