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哲思想法
作为方法论的“相对”(二)

作为方法论的“相对”(二)

作者: d300321deb08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21:43 被阅读0次

用昨天看的电影《蜘蛛侠:英雄远征》里的一句话——“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引入本文的议题:如何使用“相对”这一技巧来认识世界,并理解人类所提出的一切现象和概念。

之所以引用如此通俗的一句话,是因我坚信:抽象的哲理从不像它看起来那样难以接近。“表象”一词在日常的使用和在一些抽象的学科讨论中显然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此我们便可一探“相对”思维的基本形式——当我们在不同情景中,便可凭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讨论、运用不同的概念,这些方法全部源自于我们相对的情势、状况、环境、氛围和语境等等因素,说这些因素是相对的,因为我们总是在一种语境意义的相对状态下去感知它们。

正如在这个对“表象”一词的理解中,可以大致且模糊地认为,其含义是:凭借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视觉成像为核心,并包含了其他感官因素,基于经验赋予的预判修饰,对目前处境的整体感知。当作为观众试图理解这个词在句子中和电影中的含义时,即便这一过程看似非常自然流畅,但描述起来却仍要多费些笔墨,因为我在尝试分析其中的相对性要素。首先,作为电影的情节、句子的语境等过程性序列的一部分,我们对词汇的理解须得放到结构中去理解,似乎这一点索绪尔在其结构语言学中早已说明。但重要的是,并非相同的句子结构就能表达相同的意义,其他结构性要素——例如环境、音调变化、信息交流者的文化背景等——也都拥有不亚于句子结构授予词汇的意义和词汇给以音节的地位。若我们展示了我们此刻对“表象”一词词义及引申义的坚信不疑,正如前文对其含义的叙述,以及我们不由自主的正反情感倾露(在此处,显而易见,表象一词带有贬义色彩),那么我们便忘记了,这个词讨论余地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造成这一暂时情形的,正是由于人们都疏漏了,在一个情景下认识事物(此例中是词汇)的同时联想到其他情景中对相同或相似事物的认识,并思考这些认识过程如何体现出相似或相异特征,最终引申到事物的认识属性(似乎是主观的)的无限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布迪厄的“惯习”这一概念,似乎试图在解释着上述的制约想象力的现象。而在我看来,“惯习”仍然只是一种文学手段式的现象归纳手段,而更透彻一些理解,兴许相对视角的介入,将提供价值颇高的启迪。

过往的社会科学传统认为,我们的认识是经由社会、文化或互动赋予的,这些认识来源或决定行为的主体,都是具有相当模糊性的宏大而无定论的概念。学者们探讨,究竟经验或自然世界中的那一部分是决定人类认知体系的决定性力量。且不论这些决定论图式有多么晦涩从而与其往往追随的科学主义南辕北辙。即便我们回到这些宏大而模糊的概念——诸如社会、文化、历史、阶级等等——中去,也应重新清醒一下,这些概念与借用他们来论证的观点和描述的经验现象一样,是人的表述。换言之,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无限延续的通路,即藉由解释和描述实现的主观世界体系,在我们不恰当地用文字、语言或符号来代替的客观世界之上,不断叠加累积。再换言之,我们叙述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客观的世界独立于我们存在),而这种非客观的描述是建立在已有的非客观描述之上的,此前的非客观描述同样如此,以达到历史当中的知识积累。

这种关于认识的认识论,体现了相对视角的介入。意义在于,倘若将批判、创造过程理解为其自身,而是将这些知识发展手段看作一个历史中相对于既有知识的主观实践,那么那些仅仅是比喻层次的、无法看到自身认知相对特征的经验研究的局限,便可一目了然。

如此薄弱的关于相对理论任务的总体表述,仅仅确定了其一个方法基调,即反经验主义,但这同样是相对的对立过程,因为这里所述的经验意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概括性想象”的趋向,他们总忘记了在多个维度中,相对比较地看待世界。

总结本文内容:  电影桥段里的特定台词中的词汇,在理解过程中需要一种相对的认知技巧,这种认知技巧具有普遍性,并且相对的维度几乎是无限的。而在通常的经验认识,以一种欺骗性技巧(也许是话语权力),让我们认为某物即为某物。而这两个“某物之间”往往也存在相对关系,比如主观与客观,或主观认识与作为背景的主观认识。这种相对关系由可被用于理解知识(被描述出的一个整体)如何在历史中累积发展。最后本文引用“概括性想象”概念,驳斥那些过于缺乏相对视角的经验研究倾向。

(本文拖了接近一周,因而内容略显上下文不连贯,且表述混乱,在最后一段的总结中,特意综述一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为方法论的“相对”(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mj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