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学

作者: 墨尔本的夏天 | 来源:发表于2018-09-17 18:29 被阅读79次

    之前在《你为什么应该读历史》一文中,笔者提到历史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不同的研究的角度,也收获也不同。今天聊下中观角度,也就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通史类书籍,大家往往会觉得很难选,靠谱的往往会比较枯燥乏味,有趣的往往又很多野史杜撰,不靠谱。

    本文就推荐一本从中观来讲述和理解历史的入门书籍,它靠谱又有趣,就是这本--《哇,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学》。

    这本书的作者林欣浩,与我而言其实并不陌生,以前读过他的《哲学家都干了在什么》,是一本讲述西方哲学的优秀读物,一本读起来很幽默轻松但又有收获的书。后来看到他还有一本关于做饭的书,感觉作者应该该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智慧的人。

    这次读他的讲述历史方面的书,果然没有失望,作者用生动鲜活,接地气的语言风格,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几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变迁过程,里面不乏生动的历史描述,更重要的是有作者对历史的一些分析,思考和见解,给了我很多启发。

    读完本书有几点个人感受较深,本文分享给大家,可以让我们在理解历史的时候,多一些层次和角度,让透过历史的纷繁表象,看到内在一些的规律。

    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几千年来,中国一直维持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西方社会在罗马帝国之后,分裂成好多小国。再也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国。

    起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在2000年以前有了高超的统治技术。而“儒表法里”是中国王权统治的核心智慧。

    赵鼎新在《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中提到,中国不仅是一个有着儒学传统的国家,强权与帝制思想也是根深蒂固。它们的结合形成的是一种帝国儒学:  法家政治权力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合一,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东周战争最终的结局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和几千年的帝制。

    中国从汉代起的统治者,采取了所谓“儒表法里”,“儒表”,就是“外表是儒家”道德教化化,作为文化的统治力昂;“法里”,就是“内里是法家”,治理本质的是一套规章制度来治理,核心是律法,权术,吏制。 

    “儒表法里”,就是道德感化和法制管理双管齐下。 从最基层的老百姓到国家中央的政治统治,都实施的这一套规则。

    “儒表法里”在古代基层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百姓,出生以后首先要受到儒家的道德教育,周围的长辈朋友都要求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比如要遵纪守法,要听长辈和君王的话)。如果你拒不服从呢?那就有家法、宗法来收拾你,再不行了还有官府来揍你、关押你。这些人在揍你的时候,还要先讲一番儒家道德,讲一讲你到底违反了哪些道德,所以你是错的,所以要收拾你。等收拾完了,还要告诉你,收拾你是为了提高你和全社会百姓的道德修养。

    “儒表法里”在国家政治中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治国原则是“儒表法里”。对于治国来说,“儒表法里”的意思是表面有儒家道德,内里还有政策法律。 儒家道德用礼制代替法制,能降低维持社会秩序的成本。但是,当社会出现经济、政治问题的时候,儒家的道德口号就没有用了。比如说,当全国土地兼并严重时,你光主张免税、节约政府开支之类的“爱民”措施,根本不解决问题。真正有用的是经济学、政治学知识。其实古人的文章不光是道德文章,还有《过秦论》这样的政治学论文,还有《盐铁论》这样的经济学论文,需要商鞅这样的法家人才,这些学说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

    所谓“儒表法里”,“儒”是在表面上的,人人都去谈的。“法”这部分是藏在里面的,很少有人直接谈论的。

    一个不熟悉这一套的人乍一看汉族的统治方法,就只看到表面的“儒”,就只有仁义道德,他要是只学了这一半,那就学偏了。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学习效仿儒家政治,但因没有真正理解“儒表法里”的精髓而导致政治失败的例子很多。

    我们来看下发生在汉代的王莽改制。

    王莽是一个私德很好的人,对自己有苛刻的要求,同时王莽也有崇高的政治理想, 王莽熟读儒家经典,极为崇拜《周礼》。儒家认为,《周礼》的作者周公是个大圣人,《周礼》是本神圣的著作。只要能按照《周礼》里的方法治国,国家就能治理好。崇拜《周礼》、实现国家统筹的计划经济、追求绝对公平、抹杀社会贫富差距,结果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最终全国人都反对他。

    王莽认认真真把书本上的儒家知识都学了,却没有看到现实背后的法家,结果一败涂地。

    还有因淝水之战而著名的苻坚,就是一个典型,他是儒家文化的坚定拥护者,信奉“礼”“仁”之道。但是苻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不知道“儒表”之外还有“法里”。对君王来说,“儒表法里”的意思是“表面大谈道德,实际要用权术”,可苻坚就是单纯的仁义。苻坚对于自己征服过的敌人统统既往不咎,甚至还委以重任。哪怕再次反叛的人,他抓住后还是重用。他过于宽厚,导致治下的各民族首领蠢蠢欲动,很多人都在谋划叛乱——反正被抓住了也不会被处死。 在外表看似强大、实则内患无穷。

    苻坚不懂得“儒表法里”、不懂得“表面仁义内心厚黑”的帝王之术有关。那个让他吃了败仗的朱序原本是东晋的大将,在之前的战争中被苻坚俘虏。苻坚过于热衷儒家“仁”的品质,以为他待人宽厚就能感化降将,殊不知在“儒”的下面还藏着“法”的权术,稍不留神就给你下个绊。结果他的宽容反而变成了愚蠢和幼稚。

    北魏孝文帝迁都和改革,也是游牧民族模仿汉人统治模式的一个失败案例。

    孝文帝知道儒家对统治有好处,但他主要看到了儒家表面的礼仪那一套,只看到了各种复杂的规矩、特殊的仪式、繁多的名目,他以为模仿了这些表面的东西,就掌握了儒家统治的秘诀,这当然是错的。 孝文帝的几条不靠谱改革,大多和这个有关。

    主要流于形式主义的策略如下:

    1改汉姓,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2“禁胡服”,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禁胡语”就是朝廷中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使用汉语,不许用鲜卑语。

    结果孝文帝禁胡服和禁胡语的命令引起鲜卑人极大的反感。大部分鲜卑族官员都是阳奉阴违,上朝用汉语,下了朝还是继续说鲜卑话。甚至连太子都反对他,私下里偷偷换上鲜卑族的服装,还逃出洛阳返回故都,结果被孝文帝赐死。 孝文帝虽然正确地意识到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性,但他没能分清哪些知识必学,哪些可以不学或者缓学。他的改革政策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违背了大部分鲜卑贵族的感情诉求,只能靠武力的手段强制推行。偏偏孝文帝执政的时间又不长,在迁都五年后就死了。在他死后,北魏政局日益糟糕,境内叛乱四起,很快就被其他游牧民族取代了。

    清朝是全面模仿儒家的制度比较成功的一个代表,施展在《枢纽》一书中提到,清朝是一个兼容了多个特性的多元性政权,所以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满清一方面学习和继承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内涵和官僚体制,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大清的皇子们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同时要学会骑射,围猎,学习满汉蒙回藏的语言。他们的衣服是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参考儒家衣冠制度设计出来的“旗装”,样式和汉服不同,却不妨碍他们使用儒家礼制。所以作为一个少数名族的政权,达到了中央集权的顶峰,延续三百多年。

    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观点,后续文章继续为大家分享,本书作为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读后对与中国历史会有相当的了解,也许就打开了你对历史的兴趣之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ur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