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Lin听我说 公众号,欢迎关注。
速食文化的年代里,什么都要快,也不知道都那么着急忙慌的干嘛去。弄个短视频都要三分钟以内的才有关注。
一群花着爹妈钱的,花着自己钱的男男女女们,追逐着比短视频时长还短的流量明星们。今天锥子脸,明天大眼睛,后天就换成了A 爆了的小眼睛!小闺女,小小子们哭着喊着对自己的爱豆说:我永远爱你!一转脸,就另有所爱了。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些流量,他们自己可能都说不清为嘛,也许是空虚,也许是寂寞,也许就是没也许,就是个始于颜值,陷于颜值,又另有新欢于新的颜值。为了显得自己没那么庸俗,还要给自己的那些没文化的爱豆们贴上个有底蕴的标签和个性张扬自我的招牌。咱也不明白,都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样的脸和发型,都走的同样的路子的流量们,哪来的自我啊,底蕴啊,更别提文化这两个字。
犹记得当时,有人把李商隐说成是剽窃的人,要让李商隐这个冷门诗人尝尝现在维权的厉害。不知道李商隐泉下有知会不会气的走出来再来一首:无题!
王菲当年唱水调歌头的时候,有多少人都说“这歌词写的真美,也没听说过这写歌词的人是谁啊。这句话我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看到的。当时的我惊的目瞪口呆。
我以为不知道苏轼的人应该没有,然而事实是知道苏轼的人也不那么多。人人说着东坡肉,羊蝎子,却并没有人人都知道苏东坡。
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速食文化下的洗脑,教育的失败。
说到苏东坡,就会提到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堪称被奉为研究苏轼的经典之作。然而(我发现我是越来越有勇气去对着经典胡说八道了),然而,林语堂的版本里,是如此的“爱憎分明”。对于王安石的不屑一顾,全盘否定,着实的让人有些茫然。一位堂堂的改革家,在林语堂的笔下却如此的不堪了,实在是写历史的大忌。每每读到对王安石的描述的时候,我总是皱着眉,忽略的跳过。你可以对苏东坡挚爱(我也爱)但是,如此的捧一,踩一,真真的没什么必要。
因为对于苏轼的热爱,对美食的热爱,对这位堪称千古第一流量明星的生平感兴趣的一塌糊涂的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更加真实,立体的苏东坡的自传。终于,《苏东坡新传》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读《苏东坡新传》不得不先谈作者:李一冰。一个如扫地僧一般存在的人物。
关于李一冰先生,如果未读巜苏东坡新传》,世间有几人识他知他忧他敬他,有谁知晓他雪泥鸿爪的一生与一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竟会构建得如此紧密契合,心脉相连。
李一冰出生在杭州一个富裕的旧式大家庭里,原名李振华,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取笔名“李一冰”。生于忧患,命运多舛,颠沛流离,遭贪佞之害,朋友之诬,鸿鹄铩羽折翼,惨遭囹圄之难。蒙冤入狱四年。
困心衡虑的他在狱中遍读苏轼,于狱中与东坡朝夕相处四年,叩问命运无常。冥冥中东坡持竹杖踏芒鞋款款而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东坡给予李一冰先生慰藉与勇气,李一冰先生视东坡为异代知己,得此知己人间值得。
赤心用尽为知己,李一冰先生的《苏传》是他与东坡的神会之作,是灵魂的交融,是心灵的对话,苏东坡的品格书于其上,李一冰先生的情操藏于其中。命运给苏轼打了个死结,东坡将它挽成了花,而李一冰先生让这花在千里快哉风中摇曳怒放,尽展真颜,且陶陶,乐尽天真。
正如他的幼子李雍所言“他用一生的坎坷来写作,要是和苏东坡讲他的人生经历,苏东坡会非常理解,都是过来人,非常相似。”
而先生文笔之优雅,构思之新颖,更是独一无二。若说和其他版本有何区别。我想乃是萤月之分吧。如果说林语堂版本的苏东坡是小说中的苏轼。那么李一冰笔下的苏东坡则是历史中的苏轼,实在的东坡,立体的,向你迎面而来的东坡先生。
新传的开篇从苏东坡老家四川的历史说起,一路从春秋战国讲到宋代,由此引入苏东坡家族史。岁月变迁,历尽风雨,苏东坡的祖上恰恰都是不爱读书之人。而更让人对苏轼能有如此才学好奇不已。
而祖上非仕宦之家,也让苏东坡的为官之路更为坎坷,因为没有“家学”可供参考啊。那份年轻气盛时的中二青年特质是如此的明显。逃避政事,流连山水,与同事不睦,年轻的苏轼是一个好的诗人,但绝不是一个出色的官员。
中年的苏轼,渐渐展现出一定治政的能力,在徐州治理盗匪,在杭州疏浚水利,兴办医院,担任使者出使异国等等,治下百姓称之为贤。苏轼甚至学会了一点点世故,他劝说王巩:“好词工书,都是病癖;做官应该稍微曲徇一点流俗才好”。
老年的苏轼,虽然依旧棱角分明,但治政已有几分老辣。苏轼在杭州修建苏堤,殚精竭虑谋划钱粮,奔走于砾石泥淖之中,与堤工同食,“不数月间而成不世之功”遗泽千年。
认清这一切,又不流俗,正因为苏轼有着惩恶扬善的勇气,有高洁的品行,有拯救黎民于疾苦之中的志向与慈悲。
苏轼传世作品之多,纵观古今名列前茅。苏轼一生不同阶段,名篇层出不穷,但即便天生健笔如此,每每政事缠身,天赋的艺术气质便会被扼杀,每每仕路坎坷,尘封的灵性才会渐渐觉醒。只有官场落魄,心闲事稀之后,于是“妙绪纷来”、“微疵尽去”。因为仕途不顺,才会遍览名胜,于是羡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叹庐山“只缘身在此山中”,于常山“千骑卷平冈”,于黄州“倚杖听江声”。观东坡一生坎坷为之一叹,读东坡于坎坷中超拔绝伦文章为之一赞。
而李一冰先生塑造出了一个立体的苏轼,一个丰满的苏轼,阅读时能切身感受到父母、兄弟、爱人、老师、朋友、政敌甚至整个时代在苏东坡身上留下的印记。学不来苏东坡的天赋和才华,可以从苏东坡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有所领悟;爬不到苏东坡的名次职位,可以从其起起落落间的心境变化有所启迪。哪怕千年后我们看苏轼,依然能对他的精神有所共鸣。
苏轼自念终老岭南,于是倾尽所有建起居所,当适时儿孙济济一堂却接到流放海南的旨意,苏轼直到病逝未能再次回到自己心爱的家园。
尝读苏轼《老饕赋》,他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历数平生所知之美食,文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令人叹服。却在这本书中了解到苏轼作此文时,处于一饱难求的境地,方知圣贤为文,必有言外深意。
我眼中的东坡元气淋漓,是于极不自由中觅得大自在的圣人,是纯儒不倒!
正文中有时分不清哪是李言,或是苏语,或者两人精神交汇,合为一体。
通过前文章节“寻找李一冰”和书尾 “后记”,及追记文章“父亲与《苏东坡新传》”,才明白这书传中的夹叙夹议,为何如此贴切,直抒胸臆!
而一冰先生纵然不是东坡亲点,必然时空穿梭得来的体验,才能感同身受,又传达世人。
因为李一冰先生的一生也恰如:迎面而来,不可预期,无法掌控,人生长河,滟滪赴舟。
李一冰先生的文字典雅流畅优美之至。既有着古典文字的凝练隽永,诗般韵律,又有着现代文的娓娓道来,结构严谨。终于让一位天才的形象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展现在你我面前。东坡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在多个领域都攀上了巅峰,更体现在其精神所具有的纯粹而顽强的生命力上。他是儒家理想的坚持者,更是践行者,这一切都在李一冰内敛的文字中深情地传达着。
Lin 听我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豪迈之极的苏轼。
东坡肉,羊蝎子的发明者,老饕本色的的东坡。
掩卷读罢,一声长叹,叹苏轼一生,叹李一冰一世。叹如此晚才得此妙书,叹苏轼千年后,终有人不负他,呕心沥血作此书传于世,叹吾等终可窥东坡先生全貌于此生!吾之幸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