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26130/77fea06bf6c9c6cd.jpg)
文/堇白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志演义》结尾词
心中承载着仁君贤相的无限寄托,无奈历史发展事与愿违,终是残暴战胜了仁政,奸诈压倒了忠义。作者所寄予的清平盛世的幻想流于泡沫,对于忠肝义胆的天下英雄之人格的渴慕也化为乌有,用封建伦理道德建构的正统思想下的君臣关系之典范也在历史洪流中无情崩溃。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剧造就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失望,独留现世的悲愁与迷惘。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读此句时,少时只觉朗朗上口,此时才懂悲欢定数。
《三国志演义》里明显的拥刘反曹思想,正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明君良相之渴慕的真切反映,刘蜀一方寄予了作者多少现世的理想,孟子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施行仁政的人方能得天下之民心,民为邦本,本固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刘备显然是作者及广大人民所渴慕的明君之人;明君方能有良相,所以关张一生追随,赵云忠肝义胆,三顾茅芦换来的诸葛助其平定天下,甚至于当刘备白帝城崩殂,诸葛亮在明知阿斗扶不起来的状态下依旧忠心侍主,以复汉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又何尝不渴望这样一群仁义之人去匡复汉室?哪怕只是平定天下。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初以汉室一匡天下,东汉三分,鼎足而立,后以晋取而代之。
纷纷扰扰近百年,辉煌三国终是胜负已定。然而历史又哪有胜负之分呢?曹魏胜利的背后又有多少隐患,骚动着多少不安,时间终于给出证明,笑到最后的不一定就是胜利者,得天下易守天下难。真正有本事的人既能坐得了这把天下的椅子,也能守得住祖宗留下的基业。然而曹氏子孙昏聩无能的现状,让我们已隐隐感觉到历史的选择。
三国之无奈,莫过于那些浑浑噩噩的后辈,在祖宗的基业里肆意挥霍,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在先辈辛苦开创的基业里继续打拼,看到的却是,听信谗言,乐不思蜀的刘禅,果真这阿斗,不是不扶,而是尽心竭力扶了,无奈却依旧扶不起来。西蜀以刘关张为中心的忠义之士奋力鏖战所拥有的辛苦基业,到底是没能保住。孙皓也不过如此,曹氏子孙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国纷争,伴随着刘曹孙一代的陨落也落下帷幕,而帷幕后面的后续不过是辉煌背后的余音,由惊天动地到消失殆尽,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乱世纷争之后的残败。
胜了能怎样?输了又能怎样?一样无奈地去等待结局,一样孤独地去守望曾经,百年之后一样一抔黄土,一样一堆白骨。
到底是有多无奈?黄昏不过苍苍尽,独留人间兀自哀。
如果三国是一场人生,前半生一腔热血戎马纷争,将一生的精力与心血倾注于自己所执著于的事业,从未想过停滞,从未想过失败,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哪怕最后粉身碎骨,生命也会因曾经的热烈而显得熠熠生辉。这是一种追求,往小了说,是对于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追求,独善其身;往大了说,是对于时代清明和安定的追求,兼济天下。
后半生繁华落尽,大业未成身先死,当曾经金戈铁马的生涯化为记忆,当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摆在眼前,当眼看着自己拼搏半生的基业却不能再进一步,心里是有多无奈,任凭老泪纵横,更何况,找不到一个人来继承这样的宏图大志,也终于明白曾经寄予无限期望的子孙后代终不过是一纸空谈,那么遗留在风烛残年里的只剩一声凄凉的哀叹。
末了,末了,到最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望一曲道德悲剧就此与东水共流,往之,逝之,不见之。
——《三国志演义》道德悲剧之感
原记于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原创不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堇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