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读书方法都是错误的,导致做了很多无用功。
如果说看过的书就像吃过的菜一样,那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都是营养不良,没有真正地吸收。
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那怎样读书才能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呢?
其实是有方法有策略的,不能死读书瞎读书。
读一本书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这才是真正将一本书为我所用。
有效的读书流程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下面就分享一下我现在读一本书的流程:
第一步,筛选。
什么样的书是值得读的,每个人的目标不同,需要看的书的类型也不一样。
比如说我因为写作的原因需要经常看一些提升认知方面的书,我就会有目的地多看相关类型的书籍。
但是某种类型的书籍那么多,怎样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书值得好好读呢?
所以学会筛选是有效读书的第一步。
筛选分为两个步骤:
1、看前言、目录
看前言是了解这本书是不是自己需要的,看目录是了解这本书大概说了哪些点。
2、依照目录试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看看内容质量怎么样,能不能看得进去。
如果看不进去,那么这本书再好也暂时不适合你,读书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步,记录
选好书后,怎么读这本书呢?
其实有的书值得整本书精读,有的书只值得部分精读。
所以读书的时候可以边读边做一下记录,记下整本书有用的部分,也就是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
如果担心记录会影响阅读体验,也可以第一遍整体阅读,第二遍边读边记录。
记录的方式可以用手写的方式,可以用复制粘贴的方式。
我以前习惯在笔记本上摘抄,现在因为大部分的书是电子书,所以慢慢习惯了复制粘贴到备忘录的形式,这样效率会更高一些。
记录的过程无需在意原书的体系框架,无需面面俱到,只需记录对自己有用的即可。
第三步,新知融入旧知。
这一步,就是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与这本书的新知识、新观点做一个融合。
看看有没有排异反应,找出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的地方可以暂时不接受也不反对,而是通过实践去检验。
新知融入旧知,就是思考的过程,是大脑对新知的分析加工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对于我的写作来说就是内化的过程,做好这一步才能让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
所以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就是因为读过的书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因而无法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中。
第四步,输出自己的新观点,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脑子里面混乱无序的想法整理和表述出来,就无法总结出一个清晰的指导方法。
自从开始写作我才发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和只在脑子里想,是完全两码事。
写出来的东西让我更加清楚和坚定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实践。
对于不写作的朋友呢,看完一本书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总结一下,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学到了哪些新的东西。
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印象深刻,这本书才是真正对自己有用的。
第五步,实践检验新知
学到了新的东西,就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下是否有用。
有些可以立马应用到生活中。
有些会像一颗种子埋在心中生根发芽,某天当你遇到了某个具体的坎,才会恍然大悟,这颗种子不知不觉间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读书就像是播种,有时候可以快速收获,有时候需要耐心等待,但是都离不开这些浇水施肥的过程。
做任何事,返工和做无用功都是最浪费时间的行为,所以需要有方法有技巧,避免无效努力。
以上五步,组成了读一本书的完整闭环。
做事要有闭环思维,读书也要有闭环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事做好,才能让一本书真正地为我所用。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喜欢就请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