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代学习古文,就爱上古文,古书。那时候没有什么“经典”“传统文化”的名词概念,书也非常缺乏。只要是印刷出版的古籍古书我都喜欢购买阅读。
古文文字精炼,典雅,内容深刻,启发人思想和智慧,教导人怎样做人,怎样认识宇宙人生社会。列宁说:“历史是一脉相承的。”知古可以察今,预测未来,知得失兴衰。经典就是一面心灵镜子,一座智慧的宝库,给人慧眼慧心,使人自信博大。我就是精神的富翁,灵魂的探索者。
刘勰《文心雕龙》说:“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剑和曲我不太懂,但是喜欢读书,手不释卷。古今中外,哲学艺术科学宗教都在阅读范围内,所以对书有一些鉴别取舍能力。也经常融合融汇整合各种书里面的思想趣味,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感受,常常抒发比较有深度的思考,结交比较有境界的文人朋友。
没有想过成一家之言,只不过以思考写作创造分享为乐趣罢了。人是万物之灵,这个灵就体现在创造和运用文字语言中。通过文字言语我们组成社会,融入社会,影响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每天儒释道诸子百家经典不离手,朗读,背诵,还用笔抄写,加强印象。对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也有一点认识。
书是知识或者智慧的载体,任何大家大师甚至圣人都有他们长处,过人之处,伟大之处,但是也有他们的不足和局限,没有完美的个人,没有完全绝对的真理。
所以喜欢一个人,或者一种学说思想,要知道他的优势,更要知道他的局限。否则就会被书所限制束缚,死读书,成为书的奴隶。
继承一定会有创新,创新不能离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是空中楼阁,闭门造车。没有创新的继承是邯郸学步,故步自封,食古不化,不是真正的继承。
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书好不好,读书有益还是有害,不完全关乎书,更取决于读书的人。没有人读的书是没有价值的,书必须被人读懂才有意义。活人可以把死书读活,死人可以把活书读死。有趣味的人可以在枯燥的书中发现乐趣,平庸的人则感觉圣贤书枯燥无味。
读书应该广泛,像鲁迅先生说的,要像蜜蜂一样广泛采各种花蜜,成千上万朵花,不要只叮在一处,文科理科都应该读。
南怀瑾先生说,儒释道三家缺一不可。可是理解和奉行的人并不多。由于我们只有知识,没有智慧,所以我们也无法发现古代圣人的智慧。由于现代人是非观念价值观念是错误和颠倒的,信仰是缺失的,所以已经分不清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一个众神缺席的时代,教徒们仍然在顶礼膜拜,但被膜拜的神却不在了。
读经典多了,久了,就喜欢对比对照经典与流行书的区别,古人精神心灵与现代人精神心灵的异同。
由于古代书写方法材料的艰难、匮乏和限制,古人写文章力求简洁精炼精炼,真的是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古人对于炼字的要求达到非常苛刻境地,甚至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由于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极端负责,因此古人的文章言简意丰,言近旨远,令人百读不厌。
现代人书写过于过于方便,印刷方便,从事写作的人也数,迅速增长,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媒体。文章书籍空前泛滥,根本读不过来。其实也没必要读很多,因为其中很多都是糟粕和垃圾。就像周国平老师说的,许多书的样子像书,可是本质并不是,因为没有精神和灵魂。
人们写文章也越来越长,没有人讲究推敲字词,在炼字上下功夫,只力求文章越长越好,越啰嗦越好,似乎废话越多越好,和古人完全相反。这是一个大量制造文化垃圾,精神垃圾,信息垃圾的时代。
古人头脑单纯,虽然知识并不丰富,但是有智慧。虽然他们见识有限,但是他们讲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淡泊明志,厚德载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他们羞于谈名和利,耻于不仁不义。
而现代人正好相反,知识丰富爆炸,信息轰炸,但是缺乏智慧、敬畏和信仰。喜欢谈如何繁荣发展,更高更快更强,如何赚钱发财成功成名,不喜欢谈仁义道德。许多人背信弃义,不仁不义,为了名利可以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落井下石,挺而走险。
读万卷书,是指真正的书,有品味的书。作家雪漠说:“文学有好文学,也有坏文学,并不是所有的文学都有益于人类。那些产生邪恶和暴力的文学,是危害人类的洪水猛兽。这世上没有它比有它好。”专家们指出,中国现在是一个出版垃圾书的大国。如果只是流行书,甚至垃圾书,读再多不但也无益,反而害处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