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当中,有很多词语是很难读的,于是检查了课文中很多词语,果真不出所料,叫起来的四个孩子,有三个出现了错误,而且我是让他们只读一行,真不敢想象,如果全部词语都读的话,是不是会错的更多?
从课堂检测可以看出,有一些孩子,尤其是那些平时就不认真状况百出的孩子,预习非常不扎实。那么怎么样在预习中牢牢抓住这些孩子呢?培训回来,我想这样尝试:
1.预习要求再次细化,并且形成文字,打印出来,贴到语文书上。
2.每课的预习及时跟进检查,尤其是学困生和那些丢三落四老师忘记作业的学生。
3.有检查必有反馈,及时把检查情况反馈给家长。
4.每一节课都叫学困生来读词语或者课文,并且提前告诉他们,我上课会叫他们,课后必须读熟。所以要打印学生分组名单贴到语文书上,预习环节紧盯学困生。
5.上课随机点名,无论学生举不举手。
预习环节不过关,哪怕只是那几个学困生不过关,都会影响课堂进度和课堂质量,所以必须要有狠抓。
接下来的环节进行地比较流畅,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在童年的月光之下,作者都做了哪些事?”“除了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些月亮?”
其实这两个环节还是比较简单的,孩子们的表现也还可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也能在我的不断引导和启发中感受到。
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1.在整个学习的课堂基本上是被优秀生把控着,无论老师抛出什么问题,无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举手的永远是那么几个学生。其他同学无论会与不会,都不举手,有时候我就专门练了叫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有些同学支支吾吾、有些同学答非所问,有些同学直接告诉我:不会或者没想好……究其原因,还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那么更深一层的原因呢?还是我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有问题。
为什么课堂上有那么多的学生没有主动,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跟着好学生走?
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一方面,老师方面的原因更是重要。课堂活动的设计能否真正考虑到每一位学生?课堂需要是否幽默有趣是否变化有致是否能牢牢地吸引每一位同学?课堂上是否对特困生给予足够的真正的关心和帮助,是否让这部分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安全不被训斥?……
这一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每节课先从老师开始一点一点地去改变,我相信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也会逐步好起来的。
2.核心素养、语文要素的落实还不是很好
一直在讲新课标,一直在讲核心素养,可是真正追寻探问到每一节常态课,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大打折扣的。
就说《月是故乡明》这节课的备课,我花了将近两节课的时间修改课件,可是仅仅是引用别人的课件进行修改。备课时我没有太多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其实我一直想学习薛法根老师,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到一个关键点,然后以此为“领”,“提”起整片课文的学习,可是,愚钝如我,浅薄如我,直到上这节课,我都没有找到这个点。所以,整堂课还是有点被课件牵着走、被别人的想法牵着走。
直到上着上着,我突然发现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的结构方式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先写异国他乡的月亮多么美妙绝伦,然后通论“但是”“然而”进行转折,转到对故乡小月亮的描写,从而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这不就是一个巧妙的点吗?那么,这节课的设计流程可以这样改动:
季羡林爷爷在写故乡的月亮的时候,还写到了异国他乡的月亮,他都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呢?请大家定位。
这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他们能够迅速定位,并且直到作者写了“外国的月亮”和“北京的月亮”。
然后聚焦5、6自然段的学习,发现他们共的结构方式,体会情感。然后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进行改写,比如我们久居在外或者旅行时,看到那里不同的山啊水啊草啊木啊的(老师写好,课件出示),然后进行转折,让学生说一说故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的。这样走下来,孩子们更能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也掌握了一种写作方式。“语言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不就有效落地了吗?
然后再带着“为什么无论走到哪里看到月亮,都会想起故乡的月亮?”这个问题,学习前面写故乡月亮时发生的趣事,这就是让作者久久怀念的原因啊!
这样学下来,学生才会明白:故乡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地方让人难忘,一定是那里发生了难忘的事。这就是融情于事。
这样一设计又简单又直击重点,融情于景、融情于事学生这都能明白。
可惜,上完课了,我才明白过来。
所以,以后备课之前,课文一定要多读几遍,是那种不借助任何资料的素读,读着读着,有些东西自己就会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