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这个名字一直萦绕在耳边,今天就跟大家一起重新认识她。

(1)何许人也
本名张煐(1920-1995),其母亲将她的英文名Eileen翻译成中文:张爱玲,自此一直用这个名字。
外曾祖父是李鸿章,这个大家都听过。祖父是张佩纶,是清末重要人物。她的母亲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孙女,所以说张爱玲流着贵族的血液,是世家联姻之后。
张爱玲的作品一向长青销售,被誉为两岸三地作家的“祖师奶奶”,她是数十年来经久不衰的文学话题。
(2)母亲的影响
她的母亲漂亮而优雅,虽然母亲缠着小脚,但仍到欧洲去留学,接触西方教育,所以她母亲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女性代表。
她母亲认为,女孩子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支持她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在张爱玲10岁时结束了私塾学习,被母亲送到当时西式教养下的有名的贵族女校——“圣玛利亚女校”就读。在那里接触到中西方一流的教育,为其后期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成名的城市
张爱玲一直生活在上海,成名也在上海。尤其在进入太平洋战争时期(1941.12.8--1945.8.15),给了像张爱玲这样的作家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
上海是当时的一个重要港口,贸易管制少,大量的租界自由划分租地。各国人聚集在租界,办学,办报刊,现代化程度很高,卫生条件及配套服务都很到位。
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媒体迅速发展,一大批在科举考试废除的儒生,纷纷也到上海寻找谋生之路,各大报刊成了他们栖息之地,大量的文学出版,超前火热的势头,以至于当时有“京官海商”的说法。
(4)写作美学
张爱玲当红时期是1942-1943年,虽只有2年时间,但是是时代的造化。其中1943年因《沉香屑.第一炉香》而出名,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张的小说很有特色:用词新鲜、色彩浓厚、比喻巧妙。
她在两篇文章中分别谈到自己的观点:
只要题材不太专门性, 像恋爱结婚, 生老病死, 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 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來写, 一辈子也写不完.如果有一天說這样的题材已经没的可写了, 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没的可写了.即使找到了崭新的题材, 照样的也能够写出滥调來. ——《写什么》
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他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一样,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自己的文章》
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和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为过于华糜。但我以为用《旧约》那样的写法是做不通的。托尔斯泰晚年就是被这个牺牲了。我也并不赞成唯美派。但我以为唯美派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她美的没有底子。 ——《自己的文章》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写作技巧,在上海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我写我能够写的,而不是应该写的。”她认为写文章一定要遵从本心,从自然出发。
“好的题材与新鲜无关,而在于写出滋味。”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值得我们每个写作人用心琢磨。
一起重温经典,感悟张爱玲温婉的笔触,有趣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