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聊电影。
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差距,除了工业水平,就是故事能力了。工业水平差距到底有多大,我是外行,不好胡说八道;但故事的好坏,还是有点鉴别能力的。
知乎上有这么个问题:
image题主说《英雄》场面“也”很壮观,隐含意思是两部电影场面都很壮观,为什么一部评价高,一部评价低。
首先,《英雄》现在的豆瓣评分达到7.4,慢慢上来了。
其次,“壮观”不是个客观评价,主观成分很大;而且,两个电影“壮观”的路数也不太一样;就算它们的壮观程度一样,电影的好坏也不能只看壮观与否呀。
最后,我想重点从“故事”的角度聊聊这个问题。
先说《英雄》
这个电影看过很久了,故事细节模糊不清。但我依然记得对它的两个不满。
第一,故事没讲好。讲完一个故事不难,难的是讲好。《英雄》的故事为什么不好?因为它是空中楼阁。拔得很高——为天下苍生着想,统一最好,于是所有的恩恩怨怨都要放弃——这没什么不好,但万丈高楼不是在平地想起就起,得深挖地基,打好基础,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垒。故事的结局应该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观众的情感反应应该是“天呐,他太有人格魅力了,太伟大了”,而不是“天呐,他是不是傻?肉到嘴边不吃了?怎么是这么个结局?无法接受”。
铺垫、铺垫、铺垫,要自然、要合情、要顺理。强扭的瓜不甜,不管是作家、编剧还是导演,不能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置观众情感于度外。
第二,主角离观众太远。可以讲英雄故事,但英雄首先得是个人。他不能是个佛祖,也不能是个神仙,哪怕是个“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也不行——翻开几千年的历史文献,微言大义比比皆是,为什么还要专门买票去看这么一出?最不合逻辑的是,按照当时的天下大势,秦灭六国,那是侵略,长空、残剑、飞雪、无名去刺秦,那是反侵略。残剑对无名说:天下为重。无名纠结了半天,眼看要得手,成为反侵略的英雄,最后一瞬间,一拍脑袋:对哦,管他谁侵略谁,最后统一了不就行了?然后高高兴兴赴死了。
一脸黑线。一脸蒙圈。倒不如把主角设置成秦人,因秦王厉政害死他家人,他一心报仇,最后醒悟过来,杀死六国刺客保护了秦王,为天下一统、苍生安宁舍弃私人恩怨。这样倒勉强算得上是个英雄。
抱怨归抱怨,6+还是有点冤,值7+分。相较而言,《无极》评分5.4就一点都不冤。
再看《霍比特人之意外之旅》
《指环王》系列把基准线定的太高了,不然《霍比特人》也不会被很多人冠以“情怀”之作。
我只看了第一部,只说第一部。若没有《指环王》的耀眼,我会给《霍比特人》打9分。
先说故事。
《霍比特人》讲完了一个好故事。主人公比尔博一开始不愿意跟着矮人军队去冒险,灰袍巫师甘道夫就认准了他,苦口婆心,最后比尔博不是望着甘道夫的眼睛,深情脉脉答应了他,而是大家都上路之后他自己追上去的——答应可能隐含着被迫,但自己追上去则表现出主动选择,两者天差地别。就这个过程,持续了40多分钟,占电影时长的1/4。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出选择,勇敢迈出第一步,是不是就一路头顶光环,诸事顺遂、万事大吉?并不是。接下来的冒险旅途中,队友不信任他,质疑甘道夫的选择;他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具备留在队伍中的能力。好几次,他都想回头,一走了之回他的安乐窝;机缘巧合,一次次又留在队伍中。有犹豫,有迟疑,想退缩,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是在犹豫、迟疑中尽己所能帮助大家,逐渐成长起来,变得自信,直至在紧要关头救了索林王子的身家性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整个故事情节推进扎实,丝丝入扣,合情入理,同时又一波三折,每隔一段时间上一盘惊险菜、刺激餐,让观众大呼过瘾。
在这方面,《英雄》有差距。
再说主角。
比尔博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他喜欢安逸的生活,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一切收拾的紧紧有条。
他不愿意接受甘道夫的邀请去冒险,情急之下甚至紧锁大门,将老友拒之门外。
冒险成功他将获得海量财富,还有荣誉,还有能吹一辈子牛皮的丰富经历,但一看到可能要为此付出生命作为代价,他晕了过去,哪怕甘道夫搬出他的祖上——曾立下赫赫战功——来刺激他,他也不为所动。
每一个观众,都能在比尔博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是一部奇幻电影,但是大家很快就把自己交给电影,忧比尔博所忧,喜比尔博所喜。
所以后来比尔博一步步成长起来,赢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观众都替他高兴——也替未来的自己高兴。
《英雄》中的英雄是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牺牲自己;《霍比特人》中的英雄是通过一个宏大的目标来成全自己。
我们太喜欢讲舍身取义的故事了。讲完故事大家感叹一声,然后继续回归市井生活,过俗常人生。仿佛电影是另一个世界,我们进电影院是暂时逃离。
但其实,电影,不管多么奇幻,就是我们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