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在写下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时候,大概并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的世界会进入连机械复制都会成为低效率代名词的时代。
是的,我们甚至不需要去书店,不需要去展馆,不需要去画廊。打开你的手机,你有八百个旗号各异的app,上传着密密麻麻的0和1,最后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影像,目不暇接。
也许,“出名要趁早”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注释。
可是,底蕴它却是个水磨工夫呀。
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影像邪教,是不是也可以偶尔关注一下拍摄和影像的实质?
索尼邪教有一些很简单的道理,是不是我们在拍摄里却渐行渐远?
我没资格给大家当头棒喝,但是我想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一些很基本的概念。
1.影像中的时间与空间
影像中的时间感来源,可以有两种方式:曝光长度和影像的静止度。自人类第一次为了分析马匹的运动范式而引入高速快门以来,高速快门带来的超越现实的体验一直是人类挑战时间威权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利用极慢的快门描绘我们所见的世界,可以以截然相反的形式带来超现实主义的视觉观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达利们终其一生而完成的对经验性认知的颠覆,我们的风光摄影师,甚至是老法师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甚至深化着其对人类知觉的拓展。
影像中的空间,则是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影像的空间,因焦平面的生灭而生灭,因光影而立体,因线条而延展。空间上的无限感来源于影像内容的延伸性和非平面性;相对地,与主体在空间上平行,并利用画面的外延和画面自身的结构约束影像自身的发散,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三维世界的二维投影这一影像实质。因对实质的强调,而形成了对实质的解构和重构。
2.要素
影像的最基本要素有四:平面,边界,时间和焦点(焦平面)。视觉关系的处置,其实质是四个基本要素和其他辅助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色彩、光影、图幅等)的人为组合和戏剧化描述。
3.秩序
摄影师与画师的一大差别,在于其创作主体的被动性。画师以上帝的视角创造世界,而摄影师以哲学家的视角解释世界。摄影的重要性质,是从混乱的现象和复杂的物质中提炼和强化秩序,并通过各种技法来表达和抽象这种秩序。因而,摄影师往往需要在现场自行处理视觉关系,选取主观的场景和画面,确定其边界和时间范畴,并通过焦点焦平面的选择来抽象这种秩序。
4.色彩
黑白照片因其对信息的剥离,赋予了影像以一定的超现实和抽象体验;但也因此而必须依托影调和灰阶来补充信息,避免观者因简单的信息缺失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而影调和灰阶的选择,可以是依托细腻的影调和丰富的灰阶填补信息,也可以是强化信息的缺失,通过高度的异化而阐释相对形而上的内容。
彩色照片则相对更接近肉眼所见,也容易赋予影像一定的时代性。
Quentin Tarantino, By Annie Leibovitz, 1994也因此,拍摄和处理彩色图片,要求对色彩敏感的认知和对时代的理解。同时,请给你的显示器校色,并选择一个精良的输出商。
5. 交互
拍摄行为与被摄主体的交互,尤其是人与人的交互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视觉体验。在人文向、纪实向的摄影里,关于“交互”和“干涉”的讨论是几个永恒的命题之一。
6. 观看环境
观看环境本身会影响对照片的解读,这一观念最早由Marcel Duchamp的作品fountain提出。而摄影师所提供的视觉风格,会为归纳、推导和解读故事背景提供一定的依据。也即,摄影师的视觉风格并不因主观的“风格构建”而形成,而是诞生于摄影师观看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其实质不是对风格本身的追求,而是因摄影师个人的教育和其他经历所形成的、因主观引导而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世界观。
11月呈现这样一篇文章作为开头,希望你我在双十一的拜物教狂潮里,还能剩下一点对影像本身的追求。
共勉。
敬祝冬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