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生命在于运动,我认为不是。
依我的观点,适度运动之于提升生命品质可以起辅助作用。但若过度运动,很有可能会给生命带来负面影响。
运动有两类:身动和心动。
1
身动有三类:运动员级别的、散步级别的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级别的。
我认为,运动员级的身动并不易于健康,长期为之尚对健康有害。
因此,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有生命周期的。并且,若不能科学运动,对健康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散步级的身动,对健康是有好处的——但对生命品质的提升并不能起决定作用。
介于两者之间的身动,比如打球、健身等,建议不要太过于职业化,否则,对健康会有伤害。
根据个人身体条件,以娱乐和打发时间为原则玩玩是可以的。这个级别的身动,对生命品质提升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2
心动,在佛法中叫“念头”。
念头也有三种:胡思乱想级别的、怦然心动级别的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
胡思乱想级的心动,佛法中叫“妄念”。妄念对身体是有害的,最消耗人的正“气”——这就是为什么心思重的人气色不好的主要原因了。
如果一个人妄念太多、又不接受现实,一天到晚就知道胡思乱想——轻者烦恼重重、严重者得忧郁症。所谓“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这种生命状态还有“品质”可言吗?
怦然心动级的心动,转瞬即逝——这类心动属于锦上添花,对生命品质的影响不大。如果连“锦”都没有,“花”就只能算镜中花了。
介于两者之间的心动,佛法中叫“正心正念”。我们一般叫它思想——叫理想和梦想也行。
这些念头是为了“成真”而起!成真,就是做成事——若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3
一般来讲,身动的级别是很容易区分的——心动则很难。
不过,我们肯定都有过“挖空心思”的经历,然后“身心疲惫”,再然后“精疲力尽”,再再然后就是“死而后已”了——“心”动也是很消耗生命能量的!对不?
那么,是不是连“为了梦想”而起的念头也不能有呢?
那倒不是!
如果没有这些念头,怎么做事啊?无所事事的生命,也是毫无意义的!
4
如何处理好这些“正心正念”呢?
我认为,首先得具备必要的“定”力!有了这种定力,才不会胡思乱想——才能专心致志、才能聚精会神、才能一心一意做事情。
这种状态达到极致,叫“置心一处”。
人达到“置心一处”境地时,这些“念头”几乎不消耗能量——废寝忘食就是这个原因。有的修行人通过打坐入定后,能够几个月不吃不喝就是这个原因了!
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废寝忘食的经历——但其与失恋后的茶不思饭不想不是一回事。
这种茶不思饭不想,属于“妄念”的极致状态!
4
如何才能具有“定”力呢?
以佛法而言,通过“持戒”就可以达到——戒生定,定生慧。慧,智慧也——慧又助力继续提升戒的能力。
一提“戒”,很多人会联想到佛教里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其实,“戒”就是一种对“诱惑”说“不”的能力。抵制诱惑才能不被打扰,不被打扰才能自由自在——大自在!
5
从社会和谐、婚姻幸福角度来讲,“戒”的能力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个人之见,如果人人都具有说“不”的能力,还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吗?还会有那么多的老公出轨吗——如果男人不邪淫,会有“小三”吗?
当一个人具备“定”的能力时,他的心一定是“静”的——起码不会有那么多胡思乱想!
诚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个“止”有达到的意思,第二个“止”是如何达到的意思——就是“戒”、就是如何说“不”。
当一个人有了说“不”的能力时,就有资格说“定”了——定力有了,人才能真正“静”下来!
6
如果每颗心都是“静”的,浮躁还有吗?浮躁没有了,人心能不安吗?人心安了,家庭与社会能不“和”吗?社会和谐了,世界能不太平吗?
人心安了、家庭和了、世界太平了,人类能不幸福吗?人人都幸福了,生命能没有品质吗?
有人说,一颗安静的心必须能耐得住寂寞;一个寂寞的人,必须能承受得住孤独。
让我说啊!内心若静好,寂寞和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独,则独善其身呗!
我相信,心静才能心净!若红尘中,一个人于闹市中也能守得住一寸静心,人生岂有不美妙之理呢——净土不就在心中吗?
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吧!
正如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是也!
综上,我说生命在于静——您信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