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参加非暴力沟通讨论课程。
我们生活里,经常会有一些司空见惯的对话,如带娃时,经常会听到,“你要再不走,我可就不管你了”。
听多了就没什么感觉,但细想会带有一种命令,威胁似的口气,想要孩子作出大人想要的行为,这其实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暴力不仅仅指大声斥责或辱骂的语言,平常不经意的举动,也可能含有暴力的倾向。
那么,生活里有哪些不易察觉的暴力表现?
1、忽视对方的情绪、不表态、冷处理。
平常男女朋友之间,家人之间吵架,有的人会任由其发泄,不去理睬,虽然表面看是冷却了下来,以为情绪过了就过了,但其实两人之间的关系裂痕已经产生。
2、不允许负面情绪的发泄。
看到别人哭了,尤其是男孩子居多,就会说“不要哭了,你哭有什么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负面情绪的发泄,可能造成的影响是男孩会渐渐对别人的负面情绪也不理睬,成为大家口中的“直男”。
3、没有达成的目标、计划、会在语言上,或行为上去苛责、甚至伤害自己。
年初立的foIg,早睡读书、减肥等等目标没有完成,有一种表现是内心羞愧,开始自我质疑,怎么又没有完成,你怎么这么差?你还能干点啥?
过分苛责自己,对失败缺乏容忍度,不恰当的惩罚自己也是暴力的一种表现。
4,有条件的爱,为了达到目的,说一些看似为对方好的话。
最典型的对话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隐藏的信息是“你不这么做,可能会失去我的好”,把对方应该思考该负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目的没达到,双方都难过。
当我们觉察后会发现,隐蔽的暴力,无声的侵入生活,给家人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会造成一些或多或少的伤害。
长此以往可能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对方好受些呢?
主讲人说了她和儿子的一个小故事。
有天孩子放学回来,特别气鼓鼓的说,老师把我的玩具枪没收了。因为这是孩子自己买的,意义重大,所以他比较在意,
她问,那要不再给你买一把?孩子赌气说不要,买了也不是原来的! 老师就是针对我,别的孩子拿到学校就可以,我拿去就被没收了!
在确认了2遍后,孩子还是说不要,她也有点生气了,说那不要就不要,快写作业去!
后来她反思了下,觉得这样并没有帮孩子解决掉内心的烦恼。
于是她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对吧?毕竟是自己赚钱买的。那你告诉妈妈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老师要收你的玩具,可以吗?
孩子说,教室里有其他同学也拿玩具枪玩,但是有个游戏是,会找同学当靶子,打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分数。老师看到就没收了,然后有个同学说我也有玩具枪,于是老师把我的也收走了。
她问,当时你有没有参与呢?
孩子说,当时我在旁边看着,我没参与。我知道这样不好,可能会伤害到同学,所以我没做。
她说,那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知道不好都没参与,但是却也把自己的玩具枪也收了,很不公平,自己明明做的很好,还受到了惩罚?
孩子点点头。
她继续问,那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把你的玩具枪也收走吗?
孩子想了想,摇头。
她继续引导说,老师把其他人的玩具枪收走,如果没有收你的,那同学会不会下次还玩?他们会不会要跟你来借呢?
孩子想了想,说有可能。
她接着说,所以你看,老师把教室里的玩具枪都收掉,会不会杜绝这类的问题呢?老师并不是在针对你。
孩子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这样,那我不生气了。
她又说,那我们要不要跟老师说,你没有参与,也知道这样做不对,能不能把玩具枪还给你?
孩子摇摇头,老师肯定不会还给我。
她又问,你真的认为老师不会还给你,还是不敢去要回来呢?
孩子说,妈妈我不敢跟老师要。并央求,要不您帮我跟老师说下。
她接着说,要不妈妈帮你理清原因,你不用当面跟老师说,用微信发给老师好不好?这样会好很多。
孩子犹豫了一会,把微信发了。后来老师回答,很高兴你能跟我讲明原因,也谈了从这件事情上的收获,明天上学来我办公室把玩具拿回去。
孩子很高兴这件事情解决了。
从这个故事里,涉及到可以改善沟通的几方法,如:识别,倾听,回应,共情。
要先察觉情绪,再去回应,然后再去帮忙解决。很可能情绪解决了,很多事情也就没有了。
最后总结里有句话,觉得很受触动“所有愤怒的来源,都是对美好渴望的反向表达。”
想要过的更好,家人更和睦,是每个人都希望的。
愤怒时,想想内心的渴望和希望对方要做的,用正向的语言抒发出来,这样最亲近的人或倾听的人,就会更直观的知道我们真实的想法,沟通也会更顺畅。
这样也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化解身边人的不安的情绪,能更温柔的对待自己和他人,关系也会更亲近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