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六〇:除恶务尽

《传习录》六〇:除恶务尽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8-28 14:09 被阅读0次

    《传习录》六〇:除恶务尽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克服自己的私欲一定要全力以赴、彻头彻尾,务必要做到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才好。但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各种邪恶就会在私欲的作用下一个个被引诱出来。

    孔门弟子之中,学习起来最为亦步亦趋、章法严谨的当属曾子了。然而曾子一生,不曾受到老师孔子的点名表扬,被自己的老子胖揍的事倒是不胫而走、广为人知。

    曾子讲自己每天都“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试想一个人,每天记着日记,整日里反思这种事情,与这样的人做朋友,我们是不是要悠着点、端着点?

    章法严谨如此的曾子,到垂垂老矣时,仍然初心不改。接到“病危通知书”后,曾子让人通知自己的弟子、子弟到床前,老头儿要交代后事。他艰难地让自己的子弟从被窝里拉出自己的手来,看了看,是完整的。又让把自己的脚也拉出来,看了看,是完整的,这才如释重负松了口气。用他自己的话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一生,总算是有了交待——落得个手脚完好无损。

    很显然,孔子老早就看出了曾子这种近乎自虐的“修己”倾向,所以,从来不肯当众表扬他。反倒是对他老子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赞赏有加。

    后来,曾子成为光大孔门学问的重要人物,非但替孔子培养了个了不起的孙子——子思,也为《中庸》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如果不是“生知安行”,作为“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的普通人,“修己”这种事,不下些功夫是很难合乎“天德”的。

    王阳明讲“去人欲,存天理”,着力去一分人欲,内里便存一分天理。在善与恶,天理与人欲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折中。不能循天理,便必然为人欲所迷。不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恶变层出不穷。

    所谓的“克己”就是克服、克制自己的私欲。有没有私欲,有多少私欲,不是别人说的,是自己可以见的。生知安行者,天然少有或没有私欲;学知利行者,因为学看见私欲;困知勉行者,因为困顿觉察到私欲。私欲首先是自己可见、可觉悟的。至于愿不愿意去摒除,摒除到什么程度,也是自己说了算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天理是可以存养的,人欲在有意无意地姑息下,也是可以“存养”的。

    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孟源,孟源有“好名”之病。这个“好名”之病,客观来讲也是孟源有意无意姑息的“人欲”。其实不单单是孟源,世人谁没有“好名”之病呢?只不过孟源姑息得久了,以至于逐渐成为一大病根。尽管王阳明多次提醒、责备,仍然屡次发作。用王阳明的话讲,孟源已经将这个大病根养到充满方丈之地,所有的土脉之力、雨露滋养,全被这充满方丈之地的大病根吸收殆尽。孟源的心田之上再也容不下其他“嘉谷”了。

    回观自己的心田,看不见的人欲就算了,倘看见了,怎么能如孟源般装作看不见呢?一丝人欲不能摒除殆尽,等到它受了滋养长成大病根,遮天蔽日之时,便是我们魅惑我们的心智使之不能自拔之时。

    孟源的例子不可不警惕,除恶务尽,但凡觉察到内心中还有一丝“人欲”,便要小心,最好当下便去扫除廓清,稍不留神便会姑息养患到自己也难以驾驭的程度。

    除恶务尽,为学者待己不可不小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六〇:除恶务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mg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