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隋唐历史?其实读隋唐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历史的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隋唐历史吧!
隋文帝独孤皇后把太子废了换成二儿子。
隋文帝是位好皇帝,但未必是好爸爸,治国有法的人未必治家有方。嫡长子杨勇在开皇元年(581)就被立为太子,一直接受严格的政治训练,他的政治表现也不乏精彩之处,本来应该顺利接班。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知是“太子”这个位置太敏感,还是皇帝的要求太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勇似乎越来越不入父皇母后的法眼,他的太子之位也随之摇摇欲坠。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其中,老大叫杨勇,隋初封为太子。老二叫杨广,封为晋王。老三叫杨俊,封为秦王。老四叫杨秀,封为蜀王。老五叫杨谅,封为汉王。杨勇因为是长子的缘故,从小就跟爸爸的政治前途绑在了一起。
杨勇失宠,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他不够艰苦朴素。第二,他不够谦虚谨慎。
在父亲那边是因为不够艰苦朴素,不够谦虚谨慎,那么,在母亲这边又是因为什么?主要问题是生活作风不够检点,不能坚守一夫一妻制。
太子杨勇居然敢无视母亲的训诫,冷落母亲选中的原配夫人,宠幸一个在外面认识的下等人并生3个孩子,当然让她非常恼火。杨勇不仅得罪了父皇,还得罪了母后。
杨广是个聪明人,他决定,杨勇从哪里跌倒,自己就从哪里爬起来。为了取悦隋文帝夫妇,杨广做了以下三方面的事情。第一,艰苦朴素。第二,一夫一妻。第三,谦虚谨慎。
就在这一年,隋文帝接见了一个来自南方的术士韦鼎。此人在北周时期预言过隋文帝要当皇帝,隋文帝问他:“我的儿子,你看谁应该接班?”韦鼎回答说:“皇帝和皇后喜欢谁,当然就是谁来当了,这可不是臣能预知到的。”
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光是母亲支持不行,还得大臣支持。朝廷里说话最管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高颎,另一个是杨素。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宫里和朝廷里反对太子的声音越来越大,连术士都纷纷出动,争相跟隋文帝讲,天象有变,皇太子应该废黜。看起来,独孤皇后和杨素这个联盟非常成功,废黜太子简直是势在必行了。
隋文帝还是非常犹豫的。因为有一个关键人物一直没有表态高颎。高颎地位不保,是因为他得罪了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的做法是在隋文帝面前挑拨。有独孤皇后这样三番五次的挑唆,隋文帝对高颎的印象也彻底颠覆了。以前,高颎是心腹重臣,现在成了既不忠诚,又不肯干,而且骄横跋扈的权臣。有了这些嫌疑,再加上在太子问题上不肯合作,隋文帝也和独孤皇后一样,对高颎是必欲除之。
经过步步为营的罗织,高颎的政治资本彻底丧失,再也不能对朝廷发挥任何影响力了。
高颎之废是隋朝开皇末年的一件大事,对朝政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独孤皇后的挑拨,宰相高颎被隋文帝革职为民。太子杨勇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很快被废黜。
隋文帝家,三儿子,独孤皇后,隋文帝,大儿子,相续而亡。
晋王杨广则成功上位,成为大隋王朝的新太子。大儿子杨勇被废太子之位,并不是隋文帝家庭唯一的悲剧。在这场继承权争夺战中,隋文帝另外两个儿子也相继遭遇不幸,三儿子秦王杨俊死于非命,四儿子蜀王杨秀也被剥夺官爵,废为庶民。
隋文帝晚年,家庭四分五裂,变故频繁,他本人也一改隋初勤俭自律的作风,开始放纵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隋文帝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隋朝初年那种君臣协力、奋发图强的局面,不复存在。
独孤皇后死后,隋朝出现了一股同情废太子杨勇的势力,这让新太子杨广很是紧张。为此,他还请求术士萧吉在替独孤皇后选择墓地的时候留心一下风水,让父亲隋文帝也早点死去,自己好早日接班。当时,术士还向他保证,四年之内隋文帝必死。二年后隋文帝死了是自然死亡还是人为谋杀,关系到对隋文帝晚年宫廷斗争的判断,也关系到杨广,也就是隋炀帝继位的合法性问题。
就在隋文帝死后不久,太子杨勇全家被杀,兰陵公主和柳述也都死于非命。这些动荡不安、血腥暴力乃至骨肉相残又给隋文帝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
总结:隋文帝独孤皇后把太子废了换成二儿子。隋文帝家,三儿子,独孤皇后,隋文帝,大儿子,相续而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