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婚姻育儿
童年创伤将会影响一生,不要让伤害延续到下一代

童年创伤将会影响一生,不要让伤害延续到下一代

作者: f465da3cfca3 | 来源:发表于2019-05-28 09:08 被阅读203次

《这不是你的错》贝弗莉 恩格尔 著

鲁迅: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有没有出现过“是不是我的问题?”

“都是我不够好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类似的想法呢?

不管是职场菜鸟,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对周围的各种议论的时候会非常敏感,动不动就觉得别人是在说自己。

习惯性讨好他人,对别人总是有求必应,即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会义无反顾的去满足别人的请求。

总是觉得自己差了点什么,需要不断在网上买买买,衣服买来吊牌都不摘,一摞摞的书买回来不拆封,放在那里堆着落灰。只是为了享受将购物车清空和接收快递是愉悦的感觉。

在组建了家庭之后,觉得家庭中的幸福不属于自己,有种局外人的感觉。明明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还是停不下对孩子施以暴力的双手....

在作者看来,一切都是羞耻感导致的,造成羞耻感的原因,来源于童年创伤,并非只有拳打脚踢的家暴行为才会造成伤害,还有很多隐形的家庭伤害也会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留下永不磨灭的伤害痕迹。

遭受过成年人虐待后,除了挥之不去的记忆之外,还会导致出现焦虑,抑郁,自闭,成瘾等诸多精神问题。需要重视起来。

在明白了羞耻从何而来又如何伴随我们的一生之后,就能用作者提出的“自我悲悯”来治愈内心的创伤,不管是和其他一起的“抱团治疗”还是可以独自一人进行的“自我疗愈”,这些都可以帮助大家走出童年阴影,大方接受别人的赞美和批评,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

作者贝弗莉 恩格尔,是美国第一心理医师,著名心理创伤治疗师,在心理创伤领域有30年的从业经验,被认为是情感治愈专家。除了到各种创伤治愈机构中做演讲传授知识之外,他还多次登上过美国电视节目,来让更多人受益。出版的《道歉的力量》《尊重你的愤怒》等书籍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

通过对导致儿童心理创伤的原因入手,阐述儿童虐待造成的伤害后带给人的长远影响。

童年创伤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会影响至今

每个孩子在幼年时期都需要在家长的教导之下才能学会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至于怎么教育则完全由家长决定,这也就导致了在家长教育的过程中,一部分采用的是温和的“摆事实,讲道理”,但是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听话,就会用一些暴力手段和暴力语言来打骂孩子,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不管是打还是骂,目的都是想让孩子更听话,先不说这种打骂的方式会不会对孩子造成真正的约束力,会在孩子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倒是真的。

不管是什么年纪的成年人在回想起小时候挨打或者受惩罚的场景,都记忆深刻,他们可以清楚的回想起很多细节,比如父母用什么惩罚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动手,当时自己内心的反应等等,完完整整将事情描述出来。这些不好的回忆,会在生活中遭受到挫折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涌现出来,徘徊在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者的解答是,一切都是羞耻感导致的,羞耻感是一种害怕被暴露的想要隐藏的心理反应。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没有能力去反抗大人的打骂,在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只能靠自我解释来缓解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的创伤。

久而久之这些解释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心理暗示,那就是“我不够好妈妈才会打我”或者是“如果我听爸爸的话,就不会挨打”等等。

这在很多人眼中或许觉得很不可思议,明明挨打的是自己,为什么还要自责?道理说不通呀,那是因为孩子不能够将愤怒外化,他们如果做出反抗会遭到更严重的虐待。

不管是委屈还是疼痛都需要有借口发泄出来,于是将愤怒内化,怪罪自己,自责能让受伤的心感觉好受一些,必经总是有人做错了才会被打。

不能憎恨大人就只能憎恨自己的想法反复出现。

厌恶或者责备就会让自己觉得羞愧,不断的虐待让羞耻心逐渐增强,成为性格发展的一部分,久而久之造成了心理障碍,即使成年之后这些自责的想法还是会不断延续形成一种思考模式。

羞耻心在成长中会造成多种问题,比如说成瘾,完美主义,讨好别人,自责自厌,疏远他人。甚至是为了掩盖“自己不好”的问题,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以欺负他人为乐,甚至沾染上赌博吸毒的恶习。

由于羞耻感而造成的不良情绪渗透到到人们的生活,婚姻,工作等方方面面,造成深远影响。

或许有人会说,我小时候家长不打我,没有家庭暴力啊,为什么现在也会有上面说的那些问题呢。

其实虐待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拳打脚踢的那种明显的身体伤害之外,精神虐待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并且精神伤害更为隐蔽,可是持续时间将会比单纯的身体伤害更久远。

家长总是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强迫他们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言语上的羞辱,严厉的职责和批评。

比如总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一点也不像我”“女孩子怎么能穿成这样,不知羞耻”等等。

隐蔽的一种精神虐待虐待就是“漠视”,家长对孩子抱抱亲亲的要求不予理会,或者总是一边玩手机一边听孩子说话,敷衍了事。父母会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对,自己那么忙,每天要做很多事才能养活孩子,没有空听孩子说话是正常的。但是对孩子来说,多次的被漠视后就会形成“自己不够好,爸爸妈妈才不愿理”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自卑的情绪。

除此之外还会有经常吓唬孩子,用语气威胁孩子,比如“你再不听我话就不要你了”,用玩笑的语气说“你真是个累赘”等等。

这些话从家长口中说出被看作是很普通的一种玩笑,因为他们小时候周围的人也是这么对待他们的,甚至“棍棒底下出孝子”也被看做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手段,虐待就这么被作为“传统”继承了下来。

除了身体和精神伤害之外,对孩子造成最严重的心理创伤来自于性虐待,不管是有接触的性行为,还是猥亵或是言语骚扰,耻辱感都将伴随受害者一生。

具体的虐待形式在书中都有详情介绍,这里就不过多赘述,如果感兴趣可以翻看一下书籍里面的具体说明。

----------------------------------------------------------

儿时受虐的创伤将在未来面对挫折或问题的时候在心中反复重现,那些自责的念头就像复读机一样不停的在脑海出播放。羞耻感让人会形成自我暗示,在遭受外界各种刺激之后这些不断累积的负面情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除了伤害自己,还有可能将自己变成当年的施暴人,伤害自己的孩子伴侣,从施虐中延续内心早已习惯的打骂。

羞耻感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达不到与成年人抗衡的地步,在被打骂的时候家长一定会说“都是你的错”“你承不承认错误”这些语句,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有错才挨打。

孩子还未完全发展的心智并不能够分辨到底是谁的问题,在父母不断的语言责骂中错误的理解为“错在自己”。

在被灌输了都是自己造成的观念之后,为了保护受伤的内心,就会在心中分化出一个“指责者”,这位指责者会在他们受伤的时候站在一旁不断批评自己。

无论谁在年幼的时候是渴望得到爱的,但父母的行为却和爱背道而驰,现实与心理期待的落差,让孩子心中产生了无助感,只有责备和伤害,没有安抚和道歉,这种无助需要一个借口缓解内心的痛苦,那就是“都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才不会得到爱”“我太软弱了,只能任人打骂”。

这样的借口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让受害者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情绪,尤其是遭受性虐待的孩子,他们甚至会因为羞耻感而厌恶自己的身体,他们对自己没有能力反抗,任人摆布而觉得羞耻不已。有研究数据表明,在童年受到过性骚扰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九成人对自己的身体不自信,三成的人讨厌自己的身体。

可见虐待造成的除了身体上的伤害之外,更多的是对自尊的践踏和破坏,任何行为的儿童虐待都是一种对“灵魂的谋杀”。

成年后即使已经远离了虐待者,自厌自责的情绪还是会持续发酵,影响他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与伴侣的相处也会产生问题。甚至会危害身心将康。

羞耻感让受害者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去拥有美好的东西,有了幸福的家庭也会觉得那一切早晚会失去,都不是属于自己的。

在接受赞美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觉得赞美者是发自真心的,因为自己没有资格拥有这些。

身体受虐早已停止,伤口已经愈合不见,但自虐却从未停止,当下的疼痛不是最严重的,今后持续造成的影响让受害者在受虐的泥沼中止步不前,不断挣扎。

因为信念从根源就已经被破坏,只要有一点点内心的伤害都会让其再次土崩瓦解。恐惧,无力滋生了羞耻感,让人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丑陋肮脏。羞耻感会深入到身体之中,控制着今后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候的反应,蒙羞让人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只想逃开,也会让人暴跳如雷,失去理智。

无论有多成功的事业,多么美满的家庭,遭受家庭暴力的人,内心始终会有一个角落站着一个伤痕累累,心灵受创的孩子在等待救赎。

如何走出童年创伤阴影,面对美好明天

想要走出创伤阴影,只靠口号性质的“我很坚强”“我不在乎”是不够的,那只是在掩耳盗铃的逃避问题。所谓的提高自信心是不能治本的。对于一个心灵曾经受到伤害的人,需要靠从内向外用治愈的力量来打败羞耻心才可以彻底解决问题。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摆脱童年受虐造成的创伤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自我悲悯”疗法,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五个步骤,

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鼓励,自我关爱

不要一上来就被看起来很复杂的五个步骤吓到,其实这并不复杂,因为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剩下的四个步骤会接连相继出现,没有明显的阶段界限,也不用像做蛋糕一样,必须按部就班分毫不差的一个个去完成。只要上一步完成了,下面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自我悲悯的重点是如何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头。

所有的虐待都是源自于同情心缺失,自虐也不例外,当用自责的评价来折磨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缺失同情心的表现。

除此之外童年创伤之所以会难以治愈是因为受害者不愿意面对过去,受害者在内心和外界制造了一面墙,拒绝帮助和走入内心,用否认来保护自己。

其实这和大文化也不谋而合,我们的文化就是以“否认”为美。

有了困难先说“我没问题”接受赞美要先说“还差得远”,自然在面对过去的伤害时候,第一反应也就会是“那没什么,我早就好了”。

其实问题一直都在,只不过被藏得更深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先要从心理承认那些伤害真的存在才能有接下来的治愈和安抚行为。

而自我悲悯就是要从重新建立同情心开始,让受过伤害的人明白,自己并非是无助和无力的,不需要有心理负担去面对过去的遭遇,没有必要再去提防这些往事。

从内心深处建立一个可以悲悯自己的想法,这样过去遭受伤害时候产生的自责才会被治愈,那个遭受耻辱的自己是可以被尊重的,理解自己的痛苦,原谅自己的无助,悲悯心就像一个好朋友,让人认识到当时的痛苦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造成的,重新认识,接纳并且支持自己。

自我悲悯五步骤:

1. 自我理解:想要治愈自己首先就要理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回想过去,就连面对都会被羞耻感压垮,先要自我面对才能进行后续的步骤,作者提出,如果一直排斥面对面对过去,可以先用第三人称的形式,将过去受过的伤害写下来,读一下这些故事,面对真实的记录,内心会出现痛苦和想哭的感觉,都没有关系,大声哭,尽情发泄,将愤怒外化,羞耻心力量才会减弱。

只有理解了,才能明白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和过去有联系的,停止自我责怪。作为一名受害者不应该用自责来延续这种折磨,自我理解就是要停止自我批判,面对过去并不等于自私和软弱,承认是强大的武器,他可以战胜逃避。当建立了安抚系统之后,自我宽恕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宽恕的并非施虐者,而是当时受伤害的自己,因为有了抚慰,伤害变得不再是一种名正言顺的行为。

2.自我宽恕:在“自我理解”中作者提到了可以将过去发生的一切写下来,而在“自我宽恕中”就可以继续写下受到虐待的时候最希望听到的安抚话语,也读出来,在内心建立起一个“安抚者”去对抗自责,比如说“我理解你当时的无助”“没关系我一直都在身旁陪着你”。要知道童年的虐待错都不在自己,因为施虐者在实施暴行之前已经存在了,他们没有权利去对一个孩子进行打骂或指责,那些虐待行为是施虐者发泄自己内心愤怒的手段。

宽恕自己意味着不再觉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不是错误的源头。那么自责和自厌的情绪就会逐渐消失,我们发现在面对过去的时候可以以一种更平静的心态去看待。

自我理解和自我宽恕的主题就是承认,面对过去,作者提出可以使用正念来辅助进行。所谓正念就是不带任何批判的眼光去面对遇到的事情,这对不敢面对过去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了解方式,因为带着害怕的情绪是没有办法客观面对事实的,只有坦然才能够毫无障碍的回顾曾经发生的一切。

3. 自我接纳:宽恕之后就是接受过伤害的自己,包括受伤和痛苦,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接纳逐渐产生,很多人的厌恶情绪就是因为对自己太过于苛责导致的,他们不喜欢那个无助和软弱的自己。自我接纳能让人意识到,没有人是完美的,有问题有缺陷才是正常人具备的缺点。

内心那个批判的声音并不会让自己更好,反而会将人拉进自责的无尽深渊。用抚慰者的力量去对抗指责者,不要一出现事情就都责怪自己,辱骂自己更是没有必要。自己其实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却终是揪着缺点和错误不放。

指责者是当年在受虐的时候被父母强加于自己身上的逃避借口,他本不应该存在。那些侮辱的语言和暴力的行为让指责扎根在心里越来越强大,自我接纳能让这些指责通通清零。

4.自我关爱:在成功进行了自我接纳之后,同情就会慢慢出现,自我关爱是自我悲悯的核心,在前面三步中,自我关爱其实已经出现,那些鼓励的话语和安慰的想法就是自我关爱的一种。

自我关爱是一种包容和抚慰的力量,让人在面对痛苦的时候觉得自己不是孤单无助的,紧闭的心门因为关爱而逐渐对外敞开,更加开放的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接纳别人的意见。开始能够看到别人担心的表情和试图帮助而伸过来的援手。自我关爱是自己主动帮助自己的意愿,就像对待关心的朋友一样安慰自己。

自我关爱让自己不再对自身和周遭采用漠视的眼光,会更敏感的觉察到内心的变化,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为讨好别人而活。

5.自我鼓励:就像发烧一样,治愈总是需要过程的,在自我悲悯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病情反复”,会因为痛苦的回忆让自责反噬,所以需要鼓励来让自己不回头看,努力向前走。自我鼓励是坚持目标和梦想的动力来源,无论是不要自责还是自我关爱都需要鼓励的力量。

自我鼓励能够让人抛开心灵的枷锁,强化消除内心羞耻感的力量,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并且将其发挥出来。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自我鼓励是自我悲悯的最终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治愈童年创伤,打败羞耻感

羞耻感来源于在童年遭受精神或者身体虐待时,出现的逃避和由他人指责而转变为自我指责的负面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深埋于心成为了性格形成的一部分,让人在未来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责的概念从而影响一生。

第打败羞耻感就需要从内向外建立安抚的力量,面对过去抚慰曾经受伤的自己,坦然接受,通过五个步骤来逐渐走出虐待造成的恶性循环,更加开放和积极的面对周围及未来。

童年时期的遭遇会对人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家长如果不重视孩子的童年教育,会让他们将来将自己的伤痛延续给下一代,因此对孩子的童年环境营造要重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创伤将会影响一生,不要让伤害延续到下一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tr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