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悠悠减法育儿(专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版权,若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因为本次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想将它分享给家长朋友们一起共勉,于是免去了材料中的真实姓名,只保留没有咨询人特征的事件叙述。
咨询人个案描述:
女儿现在两岁十个月,有些事情她做的用大人话说就是认一,上周四在亲子园上课,喜欢上一个蓝色的球(亲子园的),别人谁要也不给,然后玩的时候掉地上了,被一个男孩抢走,她就跑过去跟那个男孩要:“**,这是我先占住的,我先玩,你还给我”。结果那个男孩拿起来就跑,女儿就追,追了一圈没给她,她就哭了跑向我,我问她“你还是很想要那个球吗?”“是的”“那你就自己去争取吧”结果女儿又跑过去要,那个男孩还在跑,等他停到他妈妈跟前的时候,女儿追上他,他一把扣了女儿鼻梁上方,女儿更大声哭起来,边哭边跑过我身边,我问她“你还想要那个球吗?”“嗯”“那你自己争取吧”,我吸取上次经验跟在她身后,可是男孩还是不给她,她边跑边说“**,那是我先占住的,我先玩,你应该跟我道歉”可是男孩还是不给她,等又一次女儿追上他时,男孩再次出手,扣了女儿的嘴,舌头出血了,女儿哭的更厉害,老师们都看不过,跑过来要抱她,给她其他气球,可她坚持不要,我说你还想要那个球吗?她说嗯,我说你想办法吧,然后她就拿着那个老师给的气球,去找那个男孩换,那个男孩被它妈妈抱上一个椅子,女儿就趴在椅子上,边哭边说“给你玩这个吧,这个也好玩,还我那个球”,后来那个男孩把球还给女儿了,(这个男孩的妈妈始终没有说话,一直在看着整件事,包括她儿子出手打人她也一直没说话)。
女儿得到球情绪平稳后我带她去卫生间漱口,我说“你那么想要那个球,即使挨打了舌头都出血了,鼻梁也被扣破了你也想得到,后来你终于拿回来,你觉得这样你高兴吗?”不知道是她没听懂,还是我太激动,她也没说话一直在抽搭,那个男孩过来看她,他妈妈说,“你来看女儿好了没有是吗?”我说“**,那个球是女儿先占住的,你不该这样抢,也不该动手打女儿”结果男孩不好意思笑了,他妈妈却说“**,你就说球掉地上了啊”我当时就无语了,觉得自己真无能,让自己女儿受委屈,受伤害,在她哭的那么伤心难过的时候不能有好的方法保护她,也没有能力教她怎么做。
然后我们出来后,那个男孩的妈妈还是没有反应,没有对女儿伤口的查看,问候,那个男孩没有道歉。女儿要玩荡秋千,然后那个男孩要女儿跟他一起玩蹦床,女儿就很开心的答应了跟他一起玩。我当时内心是崩溃的,强忍着自己的情绪,尽量不看他们,自己低着头流泪,自责,我真的没有语言,也想不出什么方法告诉女儿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女儿这种行为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是对事情的执着,还是容易原谅别人的大度,还是不知保护自己的软弱。后来那个男孩想和女儿一起离开亲子园,我说我们有事,不能一起走(当时确实有事,我们在等人),女儿也要和那个男孩一起走,我说不行,我们还要等人,办完事才能走,后来男孩妈妈有事,带男孩先走了,我们又玩了一会。
我想跟女儿说说这个事,但是不知道从哪下手,下午想了半天,当我想提起来这件事的时候,我还怕女儿心里已经忘记了,我再提起来她再有伤心的回忆。就一直放着了。我该怎么办?
我的分析和建议:
首先这位妈妈真的是非常细心入微的观察了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而且描写也很完整。其次这位妈妈的内心也相当细腻、敏感,自己总在执着一些事情,却认为是孩子很“认一”,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某些执念,才一次又一次的引导孩子去争取要回球,尽管这个过程中孩子被扣、弄伤流血,仍然不依不饶的去要回那个兰色的球,同时当男孩和男孩的母亲没有按自己的预期做出相应的反馈时,这位妈妈就感觉自己内心很受伤。而上面她所描写的这些,看起来是孩子的事情,其实不过是妈妈内心执念的投射而已。
一开头妈妈就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很“认一”。看起来妈妈对孩子“认一”好像不赞成,但是后来孩子要回球的整个事件,却不是这样的。下面具体来分析和建议。
第一,这是在公共区的亲子乐园里玩,所有的玩具是共享的,这意味着任何一种玩具都不应该是被某个人独占的。但是孩子们都还这么小,这些道理她们并不懂,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集体交往中,她们才有机会学会一起玩,共享所有的玩具和资源。所以,孩子如果非要自己一个人玩某个玩具,这个观念本身还需要大人适当引导的。
第二,当孩子很爱的兰色球掉到地上被小男孩抢走之后,她追了一圈,追不上过来找妈妈哭,这个时候妈妈对孩子的引导其实有多种选择,比如是不是转而玩别的球?或者用别的玩具去换回兰色的球?......当然在妈妈的引导下,孩子被引导继续去要回球,这本身也没有错。可是孩子一次次的失败,直到第3次哭着来向妈妈请求帮助,妈妈仍然是同一句话:“那你自己争取吧”。引导孩子争取的过程中妈妈其实可以多动脑子,和孩子一起想想办法,而不是从头到尾用一个招数,妈妈重复说“那你自己争取吧”,孩子重复用“追和喊”,也搞到对方烦燥愤怒,都是2岁多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小男孩出手伤人也在所难免了。如果不是老师帮了一把,女儿未必能拿到球。所以不知道变通才是执着中最大的障碍。
第三,孩子的“认一”折射出家长的观念“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自己去争取,而且一直不放弃”。所以,孩子喜欢兰色的球,那就三番五次一直引导她去自己争取。这个观念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如果这种执着给我们带来的只有痛苦,那又何必呢?反过来想,要是家长自己就是想培养孩子,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最后当孩子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终于拿到了想要的结果,不但孩子高兴,我们家长也值得和孩子一起高兴。这种快乐和欣喜会让孩子认识到,我们坚持要做到一件事情并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中间是难免会有各种失败甚至受到伤害的,但是拿到这个结果所经受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最后得到的这一刻是喜悦的、满足的,那无疑是把事件引向积极的一面了。可是回观这对母女,孩子要回球的过程很痛苦,拿到球后妈妈很难过,心里一直很内疚自责,女儿也一直在伤心抽泣,整个过程没有喜点,这种结果真正是我们想要的吗?这位妈妈值得问问自己的内心。
第四,教育孩子,特别都还是这么小的孩子们,家长要随时内观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执念强加在孩子身上,通过她们去满足自己内心的执着。这是对孩子成长的伤害。
最后,其实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别人如何教育孩子,那是别人的事,我们要做的是育好自己的孩子,摆正自己做家长的心态和树立好的榜样,使孩子的童年内心快乐、健康成长。而这些都离不开家长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与成长。
笔悠悠 于 2021-09-01午间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