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禁果

作者: 木韦吉土 | 来源:发表于2017-06-14 20:13 被阅读0次

    圣经里,亚当夏娃偷吃了善恶果之后,一切都变了。

    当我们处于一段关系之中时,当能够乐在其中,可以轻松自在地体验其中的惬意和满足时。

    无论是亲密关系的甜蜜,还亲子关系的融洽。

    此刻各种心理反应的出处,往往是来自一种主观的体验。

    往往是来自一种非客观事实地评判状态。

    我的感受并不会来自一种是依靠鉴别之结果的二元逻辑推断。

    而当我们在关系中体验到挫败的时候,我们往往就进入了一种寻根问底地理性模式。

    进入了一种客观评价状态之中,一种是非评判之中。

    当大量的评判评价出现在关系里面时,是非对错成为主旋律,彼此双方通过“是你的不对,你应该那样做”来进行交流时,关系随之就进入了怀疑状态。

    而在怀疑之下,就意味着关系里的个体随时拒绝或被拒绝。

    然而,拒绝之下,关系就失去了链接的基础。

    没有人能在拒绝之下,还能够维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

    还能够身在其中而没有任何心理损耗地去保持良好的情绪。

    然而,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就这么常常无意识地影响着我们处理关系的能力,影响着我们所处的关系。

    下班回家,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在学校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才做出来的一个手工作品走到你面前。

    你发现孩子做的这个手工艺品并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好,最多算是勉强完成,且瑕疵明显。

    此时,你禁不住要给孩子的作品评头论足一番,指出哪里不好(通常我习惯性地忽略好的,因为觉得应该),因为为了帮助孩子进步提高。

    于是,抽出宝贵的时间,不光说,你还练。帮孩子把手工品进行一番翻新改造。

    然而,在你埋头苦干时,孩子给你拿来手工品却另有真相。

    孩子其实只是想跟你分享他做这个手工品过程中的快乐,分享他所认为的成就的喜悦,或者只是期待你能给予赞扬,延续他内在动力,让他下次做得更好。

    如果是这样,此时,无论你对孩子表作品发表的任何优劣评价,你就失去了跟孩子处于同一频道的机会,失去了加深关系的可能。

    除非孩子的确是拿手工品请你帮忙。

    特别是当孩子自己也陷入好坏评判之中,而深受之困扰时。你此时帮他找回主观的个人感受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这个时候,你唯心的或“违心”的鼓励,就会轻松越过了是非二元,就会轻松的化解孩子的冲突,让孩子看到一个更广的空间,还有其他余地的空间。

    同样,当你的另一半在你心不在焉的状态下陪同逛街,在换衣间不停试衣服,走到你面前时,你好看或不好看的评价往往都会引发不满。

    好看,可以说你心不在焉,应付。

    不好看,快乐的一天马上就玩儿完。

    此时,问题显然就已经不再关于美丑争论的层面,已经不是通过客观的评理可以解决的了。

    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夫妻之间,家庭里面,很难成为讲理的地方。

    当寄望于通过争论对错来解决矛盾时,那问题显然就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了。

    那么,不讲道理,太主观,不科学,不会让人失去基本的善恶标准,好坏边界吗?

    答案是否定的。

    评判非猛如虎,非得弃而远之。

    其实,在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之中,在夫妻亲密关系中,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评价有时也很必要,且不是总会伤及到关系信任。

    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在发表你的判断时,你得首先去肯定对方。

    “是的,不过你想不想听听我想法…”

    肯定之下,孩子或你的另一半很难跟你形成对抗,很难对关系造成直接影响。

    肯定之下,即使真得出现分歧,也有机会求同存异。

    肯定之下,才能发展出自我认同的力量,自尊自信的力量。

    在另一方面,当我们开始学会了肯定时,我们就会慢慢放慢脚步去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也会慢慢发展出非二元的思维方式---动态体验。

    因为评判模式之下,我们不会以喜欢或者不喜欢,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出答案。

    通常会执着于期待一种可以看见的结果。

    而当结果不被接受之时,就容易陷入其中。

    对生活的过程也视而不见,对生活过程中体验到的些许美好也省略不计了。

    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这么被淹没于是非好坏的结果之中。

    当然,追求某种结果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好。

    只是追求的意义才是重点。

    如果你不去忽视过程,在体验之下,每个个体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家园。

    在自己去热烈追求的东西里面,总有一个属于自己根本的实实在在。

    但是,往往那种不实在,虚无表面化东西充满了诱惑,充满吸引力。

    因为有了评判,有了别人的评判,生活的“里子”,远不如生活的面子。

    你的面子,你的虚荣,你的攀比,时不时得要给我的内涵做一做包装。

    当自我的内涵越是出于生活本质的东西,越是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有滋有味,虚无的外延就越会缺乏吸引力,就越不容易陷入拼死追求表面化的东西。

    而这种内涵,就是来自生活的体验,而非结果导向的评判。

    这是让我获取更大生活空间的起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的禁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ye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