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书呆子”的人并不多,因为你得有足够的知识,并且习惯性的用书面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尝识,还会不自觉的用书面知识去质疑一些现象,才会被周围的人认为你学习学的有点呆,称你为“书呆子”
我的姐姐就上了很多学,是大学本科老师,但是不太懂人情世故,妈妈就常说她,你这真是个“书呆子”这些学都白上了,来个人说句话也不会,真是不知道你上学都学啥了。就只记得书本里的知识,说句话都不知道说啥吗。
很多的大人们都以为,孩子们上学多读书,就会各个方面都是过硬的本事,那说句话,办件事,那还不是信手拈来吗,上学就得有个上学的样子,你只会知识,却不会惯用到沟通上面,你这就是不会变通,呆头呆脑,笨笨的,这就是“书呆子”
所以“书呆子”是夸奖你学的知识多,但不会变通,总体上就是不灵变,笨笨的样子。
而我的理解是,姐姐把大半时间用在学习上了,就会忽略和别人的相处方式,包括工作上的勾心斗角她也不会,都是学以致用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根本无心去考虑算计别人,或者是看穿别人的心思,她都不会,也毫无防备之心。
在别人看来,你虽学历高,知识面广,但还是不接地气,因为你没有和任何人都可以沟通,交流得恰到好处的能力,所以你知识丰富也很难有可以走心的情感互动,别人就会难以接近你,和常人相比你就是呆头呆脑的。
毕竟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在面对姐姐这样的知识丰富的人,还是会觉得,她还真是笨的可爱,呆的单纯,真的是什么小心思都没有。
我是无缘“书呆子”这个称号了,但儿子小的时候,却具备了很多“书呆子”的本质,很多小孩都能准确的说出爸爸妈妈的名字,叔叔伯伯是谁,舅舅姨妈是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这些应该记住的名字和称呼。
但每次和儿子强调这些,他都记不住,就显得不够灵巧的样子。有的时候买回来一大兜子的零食,只要放在高处,他就找不到,把零食藏起来,藏的就算不隐蔽,他也不知道去把零食找出来吃掉。
就觉得儿子有点笨,心思少,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遇到小伙伴排挤他,不和他玩的时候,他还是感觉不到对方的嫌弃,就一直坐在那里,最后小伙伴们都跑了,大概是因为儿子不太会淘气的一些小心思,所以他们才没了和他玩耍的耐心。
生活中的事,儿子就会没什么想法,笨笨的样子,但上学学习知识,儿子就显得特别聪明,总是能快速解题,还成绩优秀。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
在初中的时候,更是成了学霸,英语和数学成绩都极为突出,各科成绩也相当不错,奥数也学的很好,还考上了非常好的高中。
除了学习方面突出,别的方面儿子总是特别的笨,有点呆呆的。
大概“书呆子”也有天生因素吧。
但一个人的性格爱好,兴趣取向,都是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系的,大人们忽略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就可能会错失孩子们的专注力,从而找不到那个点,那个可以让一个人上升的点。
爱好是什么,正向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持久实现丰富自己的原动力和驱动力,不仅只是教育和引导,还要具备一些天生的因素。
无论你是否是那个知识丰富的人,“书呆子”就是“书呆子”要想让“书呆子”成为一个圆滑,变通,灵活的人,那几乎不大可能,呆的原因是,理论知识实践到一线工作人员的手里,这几乎很难真的实现。
做为一线工作人员,之所以可以更圆滑,更变通,更灵活,是因为一线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中,是可以总结出理论知识的,但缺少了教科书式的完美体现。
所以两种不同的结果,初衷不可能相同。
只愿你呆的时候别太笨,笨的时候到是可以呆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