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白屏幕的恐惧,以及右上角小叉的诱惑,每个新手作者都得经历。我们总会不断怀疑自己:为什么别人能下笔如有神,码字似湍流。而自己一打开文档,写上几行,大脑就开始进入准死机状态,每敲下一个字之艰难,不比诺曼底登陆要轻松多少。
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素材积累不够。我个人就没有搜寻整理素材的习惯,等到了真正下笔时,就开始抓瞎。这种惰性的危害,现在深以为然。多方寻觅学习后,掌握了些方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写作一个故事。从根本上来说,你需要描述:何时何地与为什么发生了这件事情。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构成了故事的基本骨架。而你之前积累的素材,或是背景,则可以帮助你在这骨架上添肉的时候更加顺畅应手。
比如你要写一个关于盗墓的故事。那么你肯定需要搜集有关盗墓,考古,风土人情等等地理信息。对于古人的葬礼习俗,当时的工艺美术特点等,也得有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成为一个盗墓高手,或者考古学教授。那样一来,估计你写到一半就会直接放弃,去干你更想做的事了。而为了让故事读起来真实可信,让人物与情节有足够坚实的支撑,我们还是需要搜集一些背景素材。
你可以从网上,从报刊杂志,以及任何你可以找到有关信息的地方。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突然要面对一大堆的内容资料,就像是翻开百科全书,不知道去看哪页更好。但无论你写作的场景是架空世界,还是有现实参考的地方,都有些共通的东西不能忽视。
关键点:
当地的标志性地理特征或者建筑是什么样的?
当地人的穿着打扮,他们有没有什么有代表性的举止动作习惯?
他们在与人交流时,第一步常会做什么或者问什么?
当地人是怎么评价他们生活的土地,以及对进入他们土地的外来者的态度?
在本地的市镇乡村,你看到的最多的图片海报,或者文字是什么?
当地有没有特别的风俗仪式?人们对于这些仪式和惯例的态度如何?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同时你写的地方确实存在。你可以直接去向当地,与当地人一对一沟通。你可以找一些拍摄当地标志物,或者传统民俗的照片给对方看,问他们这些照片里的内容有何特别,一些隐藏的信息可能就会被你发掘出来。
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也可以要求对方用一些比喻来描述该地。无论这种比喻你能否会意。你会逐渐定义出当地人的价值观中,对于人与事的普遍好恶。而积累方言中频繁出现的一些词句,暗喻甚至禁忌等,也可以大大丰富你写作对白的鲜活生动。
积累这一切背景素材,并不是为了描绘一张市井风情图给你的读者,也不是为了完成一张人文地理考卷。搜寻与积累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你在搭建场景,写作人物时,有足够有效的参考资料,让你故事里的世界更加可靠可信。一个缺乏确切描述的场景,一个行为不符合身份的人,都像是根根细针,把那些刚进入你故事的读者一一刺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