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教你如何写作

作者: 江寒园 | 来源:发表于2016-05-10 23:42 被阅读8964次

    一、

    枯枝败叶。1955年。

    马尔克斯的第一部小说。

    其中某些隐秘的联系让人联想到了蒋峰的处女作。

    蒋峰曾如此评述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想写成《天生杀人狂》那样的教科书,其中包含有罗曼司,对话波,隐藏叙事以及平行叙事这些涵盖几乎一半以上的小说类型技巧。”

    如蒋峰的处女作一样,马尔克斯在他的处女作里也这么干了——他搭上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写作技巧。

    大概,作为小说家,都想让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更完满一些?至少在形式上。

    这部小说评价不高,豆瓣一个短评,打了一星,说“烂,不知所云”。然后五个有用……我点到好友的评价列表里,看到也有人评价说是平庸之作……

    但是这部小说压根就不是要好好讲故事给你听的,所以期待把它当做故事看的人自然会失望。

    这是马尔克斯的一次写作技法的练笔。不能只看到内容,更要看他的形式,看马尔克斯是如何把这部小说创作出来的。

    作为读者感觉可能确实一般,但是作为写作者就不同了,这本小书完全是可以作为文本加以细读和研究的。

    《百年孤独》已臻大成,各样技巧已经基本圆融于叙事当中。

    但是这本处女作则不同,马尔克斯初次显露了他的锋芒,他的对于写作技巧的熟稔运用。

    二、

    书分11章。

    多视角叙述,准确说来应该是三个视角,以上校为参考系的话,则是:

    上校;上校女(伊莎贝尔);上校孙

    这11个章节严格采取内聚焦(即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其叙述视角必须限定在单一人物身上),只有第三章第一节有点例外,采取了零度聚焦(又叫全知视角,或者上帝视角)。

    其余章节都严格采取了内聚焦,准确点来说应该是不定内聚焦。

    应当说,马尔克斯甫一出手,技巧已极为成熟。三个视角,穿插叙述,而丝毫不乱,以相同的台词和事件相互连接起来。让人想起盖·里奇的电影。

    镜头感十足。

    福楼拜可谓现代小说的鼻祖,他提倡的“作者隐退”这一概念影响极为深远。马尔克斯小心地遵循了这一原则。

    既然是三个视角,既然是作者隐退,那么自然不能有这样的人物出场方式:

    “啊,我是上校”,“我是伊莎贝尔,上校的女儿”,或者“我是伊莎贝尔的儿子,上校的孙子”

    自报家门已为现代小说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不露声色地让读者分辨出人物,而这就需要在字里行间为各个人物制造出相应的标识。

    以此书为例。简单一点的是对“上校孙”这一人物的辨识。在以他为视角的叙述章节里必然出现这样的名词:“亚伯拉罕”、“外祖父”、“妈妈”。

    简单的仅靠名词便可进行辨识。

    相应地,“上校女”也有相应的专属辨识词:

    “继母”。

    这个词是专属于她的。

    而稍微复杂一点的则是上校本人了,要在叙述一段后,联系前后文的语境才能对这一章节的叙述视角的主人加以辨识。

    打住一下。

    我们此刻所言及的都是关于写作的事情,如果要创作带些技巧的长篇小说,可能会用到这些。也即,我的这篇文字,不是站在读者角度,而是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分析马尔克斯如何把这部小说创作出来的,技术性地。

    继续。

    三个视角各自叙述不同的事情,而彼此纵向发展的同时又产生着些微的横向共振。这几缕微弱的横向共振,就是相同的人物台词,以及某个事件共同构建的。

    这样的台词在第11章有三句,事件是一个。11章一共分了5节,较为复杂,我们稍后再分析。现在先以前几章为例。

    在这之前我们最好先对这11章进行拆分。

    第1章分4节,叙述视角分别如下:

    1. 上校孙;2. 上校女;3. 上校孙;4. 上校

    第2章:

    1. 上校女;2. 上校;3. 上校女

    第3章:

    1. 上帝视角;2. 上校

    第4章:

    1. 上校孙;2.上校

    第5章:

    1. 上校女;2. 上校孙

    第6章:

    1. 上校;2. 上校女

    第7章:

    1. 上校;2. 上校女

    第8章:

    1. 上校女;2. 上校

    第9章:

    1. 上校

    第10章:

    1. 上校孙;2. 上校;3. 上校女

    第11章:

    1. 上校;2. 上校女;3. 上校;4. 上校女;5. 上校孙

    三、

    这部小说一直在回忆和现实里交织。现实即是上校带着他的女儿伊莎贝拉还有他的孙子,以及几个仆人,一行几人来到上吊死去的大夫的屋子要为他入殓。但大夫生前因见死不救而遭到整个镇子的人的敌视,死后也无人为肯其扶棺。上校此举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因为之前有过承诺。来到这里要为大夫入殓遭受了一些阻挠,但最后大体还算顺利。中午12:00上校得知消息告知镇长开始,一直到下午15:00基本结束。故事时间就是这三个小时,空间就是大夫死去的这一个阴暗屋子。然而单凭此现实无法构成整部小说,除了现实更多是人物的回忆。于是我们看到上校、上校女、上校孙各自以他们的视角展开故事,穿插叙述,一步一步勾勒出了大夫的一生。

    如前所述,这部小说压根就不是要好好讲故事给你听的,这是马尔克斯一次写作技法的练笔。一部小说分析起来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像《百年孤独》如果要分析,则两方面都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而这部处女作,马尔克斯显然着力点更多在于形式上。他需要更多形式上的练习,以为他后期真正要讲得故事打磨好技巧。毕竟空有一个好故事而没有相应的笔法作为载体和辅助显然无法写出一部精彩的大部头。所以当我们要给这本小说写篇文字,也相应地更多从结构入手,分析马尔克斯的写作技巧。

    上面提到,整部小说分别以三个视角各自叙述,而他们彼此纵向发展的同时又产生着些微的横向共振。这几缕微弱的横向共振,即是相同的人物台词或某个事件。

    相同的台词,在第一章里就已经出现。第25页,第一章结尾,第四节,上校的视角:

    当时阿黛莱达问他:“什么草,大夫?”他带着浓重的鼻音,用反刍动物特有的慢吞吞的声音说道:“普通的草,夫人。就是驴吃的青草。”

    接着第一章戛然而止。

    这一句话再次出现已经到了第60页。第四章的结尾处。

    这句话的第一次出现是上校的回忆,站在此刻回忆当年的情景,而第二次出现则是以进行时态对事件进行叙述。以相同的台词遥相呼应,使得第一章和第四章有机地串联起来。

    类似地台词还有这句:

    “恰薇拉,你都快结婚了,也不跟我打个招呼。”

    这是第2章,第1节末尾,上校女儿伊莎贝拉的视角,她回忆她和梅梅(也即大夫的妻子)之间的故事。

    然后第一节结束,转而叙述第二节,是上校的视角。故事转入现实,再到第三节第二段里又出现了这句话。这一节还是以上校女儿伊莎贝拉的视角展开叙述的。于是第一节、第三节相勾连。中间插入的第二节并没有打断故事的连续性,因为这一句台词带来的这一抹微弱的联系。

    再到这一节的结尾,梅梅回忆往事:

    她说,还有一件事是五年以后发生的。那天,她走进饭厅,爸爸正在吃午饭。她对爸爸说:“上校,上校,办公室有个外乡人要见您。”

    此句第一次出现是在41页,第二章末尾。上校女儿伊莎贝拉的视角。她和梅梅闲聊,回忆往事,一直述及大夫的第一次出现。这里所谓的外乡人就是大夫。然后到第48页,第三章第二节,上校的视角:

    欢迎仪式一结束,我就回到家里。我们刚刚围着桌子坐下来——比平常稍微晚一点——梅梅走了进来,对我说:“上校,上校,办公室里有个外乡人要见您。”

    由前面举得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句台词前后两次出现,第一次是序幕,为下文做铺垫,而第二次则是正式开始叙述。中间有穿插的章节内容,不同的叙述视角,以及现实和回忆两种时空。但即使相隔甚远,也依然可以通过相同的台词将两节联系起来。

    这样的写法后面还有一些,比如第五章,分两节,两句结尾都同样出现了相同的台词,只是叙述视角有所不同。

    第一节叙述视角是上校女伊莎贝拉。在第一节结尾处,故事此时处于现实层面,时间是14:47。上校女伊莎贝拉有点神游物外,上校关心她女儿:

    “孩子,你有点精神恍惚。”我说:“您看会出事吗?”他身上淌着汗,笑吟吟地说:“照我看,起码有不少人家会把米饭烧焦,牛奶也会泼洒一地。”

    接着是第二节,叙述视角是上校孙。在结尾处,马尔克斯这么写道:

    现在我亲眼看到一具尸体,[…]。我想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可是,她和外祖父交谈起来。她说:“您看会出事吗?”外祖父从手杖上抬起下巴,摇了摇头说:“照我看,起码有不少人家会把米饭烧焦,牛奶也会泼洒一地。”

    这一章和前面几个例子不同的一点在于,它在时间上并置发生的。前面几个例子都是以历时性展开叙述,第一处是序幕,属于回忆,第二处则正式展开故事。而这一次不同。

    第一节大概有四页,第二节大概三页半,字数基本相同。叙述时间差不太多,而故事时间则以相同的台词为标志,都在两节结尾处,可以看出叙述时间基本等于故事时间。即TR≈TH(TH指故事时间,TR指叙述时间)。

    第五章的这两节是以共时性同时展开叙述的,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农业展览会的叙事类似。时间凝固,进入空间叙事的层次。

    第十章还有一处,以相同台词串联起被隔开的两章。但这里是以历时性展开叙述的。第十章分三节,第一节以上校孙的视角展开叙述,第二节是上校,第三节是上校女。在第一节末尾,上校孙看着他的外祖父:

    他大概觉出了我在盯着他,忽然很深地叹了一口气,晃动一下身子,用喑哑悲凉的声音对妈妈说:“‘小狗’要还活着,一准会用皮带把他们一个个地栓到这里来。”

    这句再次出现是第三节开头,同样的台词将这两节联系了起来:

    爸爸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他说“‘小狗’要还活着,一准会用皮带把他们一个个地栓到这里来。”

    时间上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节末尾,而第二次出现则在第三节开头,抛开中间插入的第二节,故事可以接续下来。虽然叙述人称已经有所转换,从上校孙换成了上校女。

    不同以往地,这句台词出现了三次。第三次跃迁到了下一章,第三节,这一次是以上校为叙述视角展开叙述的:

    我对女儿说:“‘小狗’要还活着,一准会用皮带把他们一个个地栓到这里来。”

    这一句台词用得也是够本了。前后三次,分别以上校孙,上校女,上校三个人的视角进行描述。分别接续起相隔的同一章被隔断的两节、以及不同的两章。

    接下来紧接着看第十一章,也是最后一章。这一章镇长来了,要把安葬证交给上校,准许他安葬大夫。

    这一章在结构上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不同于以前的十章,这一章不仅有相同的台词,还有相同的事件,以此串联起这五节。

    所谓相同的事件,即是上校快要摔倒,被镇长恰巧扶住。

    这一章马尔克斯对“上校差点摔倒”这一相同事件的写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宁浩《疯狂的石头》的开场,一次撞车事件,从三拨人的角度分别展开叙述。这里叙述时间TR不断膨胀,而故事时间TH是凝固暂停的,进入空间并置叙事的层次。

    “上校差点摔倒”这一事件也是如此,分别从上校女,上校,上校孙三个角度叙述了三次。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重复叙述三次,即是所谓的多重内聚焦,也即多视角立体叙事。

    同样的手法也被昆汀用在他的《低俗小说》里。我们之前讲过这种写法的好处,如果只通过一个角度来看待事物,不免有盲人摸象的局限性。这种叙事手法最大的好处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事件发生时真实的面貌。

    比如第一次叙述是上校女的视角:

    爸爸停下脚步,伸长脖子,聆听这后屋里愈走愈近的熟悉的脚步声。他忘记了刚才要跟卡陶雷谈什么事。他拄着手杖打算转过身来,但那只跛脚使不上劲儿,差一点像三年前那样扑倒在地。

    从她的叙述中我们所知最少,只知道上校差点摔倒,但最后到底摔没摔倒,我们不知道;而那个“后屋里愈走愈近的熟悉的脚步声”是谁,我们也不知道。

    第二次叙述是上校自己的视角:

    我听见镇长径直向我走来,打算拄着手杖快点儿转过身去。可是,那条废腿不听使唤,我朝前一栽,心想这下子非摔倒不可。要是碰到棺材沿,脸准得摔破了。就在这时候,我碰着了他的胳膊,使劲抓住了他。他结结巴巴地说:“上校,我担保不会出事。”[…]。我对他说:“不管怎么说,该出的事总得出。年鉴上早已经写明白了。”

    从这一节里我们知道了那个“后屋里愈走愈近的熟悉的脚步声”原来是镇长。而上校最后也没摔倒。镇长恰好扶住了她。

    第三次叙述是上校孙的视角:

    这时候,那个挎手枪的人从后门进来了。走到门口,他摘掉帽子,蹑手蹑脚地往里走,似乎怕惊醒死者。其实他是要吓唬一下外祖父。他一推,外祖父朝前一栽,晃了一下,连忙抓住那人的胳膊。

    从这个叙述里我们知道了更多的事,原来上校不是自个儿摔倒的,而是镇长想要吓唬他才差点摔倒的。

    以三种视角多次重复叙述同一事件,类似法国“新小说”派的情节重复——每次都增添一些新的细节,好像画油画,一层一层地涂颜色,笔触加重,最后形成一种立体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写法采取了陌生化的笔法。何为陌生化笔法,比如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的一段:

    我给汽船加了一点速,然后向下游驶去。岸上的几千双眼睛注视着这个溅泼着水花,震摇着前行的凶猛的河怪的举动。它用可怕的尾巴拍打这河水,向空中呼出浓浓的黑烟。

    这里所谓的“凶猛的河怪”、“可怕的尾巴”即是我们所熟悉的汽船。这一段康拉德以土著人的视角展开叙述,将我们所熟悉的事物陌生化。马尔克斯《枯枝败叶》里的这一段也类似,我们所熟悉的镇长变成了那个“挎手枪的人”。

    相同的台词有两处,第一个就是之前说的“小狗”那句,串联起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而第二个则是镇长与上校之间的对话。算是一段,和事件夹杂在一起。

    第四节,上校女的视角:

    镇长把安葬证交给爸爸,爸爸说“不管怎么说,该出的事总得出。年鉴上早已经写明白了。”

    第五节,上校孙的视角:

    外祖父站在棺材便和挎枪的人说话,那个人说:“请放心,上校。我担保不会出事。”[…]。然后,他说:“不管怎么说,该出的事总得出。年鉴上早已经写明白了。”

    可以列出表格,看得更清楚,其中用“年鉴”一词来代替镇长与上校的对话:

    我们对《枯枝败叶》这11个章节的拆分大致就到这里。

    四、

    以整本书来看,整整144页,故事时间TH却只有3个小时,12:00~15:00,地点只发生在一个房间。然而马尔克斯借人物的回忆穿越了过去十几年。

    两种时空,现实和回忆相交织。三种视角,穿插叙述,以相同的人物台词和事件将他们彼此串联接续起来。其中除了传统的历时性叙事以外,也有共时性的空间叙事。人物视角转换熟练运用陌生化笔法,同时采取类似法国“新小说”派的情节重复,每次都增添一些新的细节,多重内聚焦,最后形成一种立体效果。

    写作是个技术活。

    尤其是要创作这类采取复调结构的小说时。多条线索并行发展的同时又因某种偶然性的碰撞而有了横向的交织。

    宁浩说他《疯狂的赛车》写废了十几个编剧。采访时直言,下一部不会这么做了,算得头疼。

    马尔克斯这本小书也是,而这只是他的处女作,1955年,一切都还刚刚开始。

    作者:江寒园。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4076bbd89a0c:写作是个技术活。
      • 惊鸿独舞:收藏赏学,给作者上茶✍✍☕☕☕
      • 温小火:受益匪浅
      • 97c4e5c912cc:分析的很好,谢谢作者
      • HARRY习:洞悉
      • 00c8f6638bcf:写作不能用技巧,否者失去原本的真情、真实、自然的流漏
      • 书下的男爵:叙事文分析啊……
      • 伦伦伦伦也菌:写作是个技术活啊
      • c6fc9e5f9b72:强烈推荐东野圭吾的白夜行,
        爱吃面条的面条公主:@juhuajiejie 我看过,超赞
      • 449915ce84d1:干货很很干,赞一个
      • 荧光芒果:干货,
      • 8d952507f2ab:《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百年孤独》,都值得一看!
      • 218c300cdd2e:真好的分析,作者将来定成大家
      • 劣子:作者很厉害!
      • 吴尘:这么说啦,我也要看一下百年孤独了。
        毕竟,咱们以后也算同行
      • 3024a6142082:正在看《百年孤独》,还没看完
      • c515349f0fb8:只能随便看看
      • a64828ffe7f5:绝大部分读者和观众作为外行人,只能看看热闹啦。
        马尔克斯也是将写作走到极致。
        细想下,写作与镜头语言,有很多共性啊
      • 愈天:文不对题
      • 书下的男爵:感觉简书就是想用你的文章提高逼格。
        江寒园:@书下的男爵 哈哈哈哈
      • 沙恬:为了书名来的
      • f573b01f760f:看了枯枝败叶,又看了告白,感觉枯枝败叶写的还是不错的,通过多角度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完整了。
      • ReadD:《百年孤独》先后看过四个翻译版本,这篇短文真烦闷,这种看似能把杰作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人,根本就写不出那样的杰作。
      • 睡前童话大王:多视角叙事严重破坏代入感,作死~😂😂😂😂😂
      • 喵喵猫君:写得好多,但写作的确是个技术活,然而能写出这么多举例也是蛮拼的......
      • a6e5f7d9c10f:准备看百年孤独
        白12:@一路成长 百年孤独绝对值得你看,看完才能感觉到震撼

      本文标题:马尔克斯教你如何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gy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