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暑假寒假必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感觉神奇而励志百看不厌。现在到中年了再读原著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
《西游记》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其中的情节和角色设定肯定是不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现象的。然而,当我们到了中年,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后可以对小说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西游记》中,那些与神仙有关系的妖精通常被降服后也只是回到仙界或天庭,而那些自己修炼成精的野妖精则往往被打死。这种情节安排可否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呢?
1. 权力关系:与神仙有关系的妖精可能代表了权力阶层或者有背景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类似的情况可能存在,一些有权力背景的人可能会受到特殊对待,而普通人则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2. 道德标准:小说中,野妖精被视为邪恶的,而与神仙有关系的妖精可能被认为是受到误导或者有可恕之处。这反映了一种道德观念,即根据行为的善恶来判断惩罚的程度。
3. 阶层差距:妖界和人界、天界之间的阶层差距在小说中有所体现。那些在妖界害人的妖精可能被视为底层的存在,而与神仙有关系的妖精则代表了更高的阶层。这种阶层差距可能导致不同的待遇和结局。
所以读着读着不觉发出唏嘘的叹息。
当然虚构的作品不能直接等同于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复杂的问题,有许多事情需要具体分析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