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

作者: 王根云 | 来源:发表于2019-08-25 16:42 被阅读7次

大前天,与大妹妹巧枝和小妹妹巧玲回了趟老家,看望在村子里生活的父母。

花时间陪陪父母,应该是我们做儿女的非常乐意去做也必须去做的事情。

在看望父母时,自己带了本汤余的《雕弓天狼——成吉思汗传》给父亲读。

这本书自己先前是读过的,而且还写了一篇书评叫《汤余的突破》。这次带这本书给父亲,一方面,成吉思汗是父亲应该熟知的一个名字,读来会有一种亲近感;另外,这本书从写作方面来看,仍然是传统写法,情节性强,父亲这个年龄容易读得进去。

前段时间父亲读了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说,好看,惊心动魄。后来我又带了本好象是丁捷的反腐败的报告文学集给父亲,之后,他并没有和我说起这本书来,大概他没有读完吧。

近年来,父亲的耳朵越来越有点不好使了,现在的这副耳机已是第三次配置使用了,虽然价格不菲,但效果还是差劲儿了些。本来父亲就不大喜欢说长道短的,再加上耳朵的问题,话是越来越少了。当然,和子女亲人除外。

有时,我们姊妹几个为了逗父母开心,就有意去问问我们小时候的一些事情。父母自是很乐意来回答我们的问题。母亲和邻里们经常交流,有时她还将一些"新闻"说给我们听。母亲所说的一些"新闻”,对于相对孤陋寡闻的我们来说,真的还是挺新闻的。由于耳朵有点聋,父亲和邻里的交流就比较少了,他不仅不会说什么,也几乎不去问什么。他知道他现在已没有多少能力去帮助别人了,干脆就来个耳不听心不烦吧。所以,我有时也怀疑,父亲真有那么聋吗?他是不愿去听那些烦心的事。有点时间,父亲便会找本书来读读,他和书中的人物进行默默的交流。

父亲小时候,并没有读过几天书。那时,大爹已错过了读书的机会,爷爷便将主要精力花在了对二爹的培养上。二爹不仅读了初中,还读了高中。高中是在当时全盟仅有的高中学校伊盟一中就读的。本来,二爹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前程,可由于种种原因,二爹当了多年的民办教师,最终连转正的机会都没有。真正让二爹未能很好完成学业的完全是一次意外,他为别人义务剃头时割伤了手,染上了破伤风,治疗花去了好多时间、精力和财力。人生真有好多的事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父亲常为二爹那次意外的不幸而感叹惋惜。父亲的文化知识,更多是来自于他后来参加工作后的不断学习。小时候曾找到过父亲翻看过的一本《红楼梦》,那是竖排繁体字的一本厚厚的书,可能是翻看太多吧,我看到时已经没头没尾了。还有两三本苏联小说,已经无法记得书名了。后来由于几次搬家,再也没有看到过这几本书。

父亲比较喜欢读有关历史方面的书,比如《鄂尔多斯通史》、《鄂尔多斯演义》等。一次,父亲与母亲来薛家湾,父亲在我的书架上找到了一本王晓磊的《武则天》来读。后来父母亲回老家了,我发现父亲读的《武则天》有折页,于是我在一次看望父母时便把那本书带给了父亲。我还曾怪怨父亲,没有看完怎么不带走呢?我却不曾自责自己的粗心。

这次带给父亲的《雕弓天狼——成吉思汗传》,父亲什么时候可以读完呢?

和父母亲连来带回一起在了三天,除了与父母聊天和陪父母一起到地里摘菜外,利用两晚上的时间,又翻了一次《雕弓天狼——成吉思汗传》,当然也又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体会。哪天父亲读完了这本书,正好与父亲进行交流。

母亲的眼睛不大好使,老家五家尧的环境她更熟悉,车辆又少,行动起来比薛家湾更方便一些,所以父母亲来薛家湾的时候并不多。有时我想,父母亲不愿来薛家湾住,除了村子里的环境好以外,大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恐怕是怕浪费掉老家的房子,薛家湾买房子还要花掉一大笔钱的……

母亲性格中有特别倔强的一面,大妹妹曾说,妈妈秉承了姥爷的"强"了。我们姊妹几个,三番五次恳请母亲看眼睛,三番五次恳请母亲镶牙,但几乎每次都要遭到母亲一番"责骂"。她说,年龄大了,再不去看什么眼睛;年龄大了,还镶什么牙。

母亲的眼疾是她在幼年时落下的病。据母亲说,那次发病,她十多天什么都看不到,那时家里实在穷,没钱找大夫治。后来逐渐可以看到东西了,却也是比较模糊的。我一直以为母亲的眼睛不过只是近视而已,直到一次我们姊妹几个动员母亲到旗医院去配眼镜,在做了进一步检查后才知道,母亲的眼疾其实很厉害,大夫说配戴眼镜没多少作用。后来,我们姊妹几个又陪母亲到包头的朝聚眼科医院去做检查治疗,那里的大夫也表示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是通过药物来维持。自那以后,母亲坚决不许再提治疗眼睛的事情。

关于镶牙,母亲与我们几个子女也是几番"斗争"。当母亲终于同意时,她的牙又掉了两三个,失去了最好的镶牙时机。

母亲是穷惯了,也穷怕了。她心中总装着子女亲人,却很少有她自己。该给她自己花钱的事,她总是对付,再对付。而她这样的对付,却让我们子女无法接受,也格外揪我们的心。

父母今年在原来的住处(距现住楼房有四五里地)种了白菜、柿子、豆角、萝卜、葫芦、茄子、玉米等菜蔬作物,每天步走着去步走着回,辛劳无需言说。老俩口本来吃不了多少,每次我们回来,走时总要给我们拿这拿那,让我们分享劳动成果。

每每这时,我们姊妹几个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明年不能再种这么多地了。

有次我提到儿子老说工作累,小妹笑呵呵地说,他再说累,就让他看看他爷爷他娘娘累不累,拉扯大几个子女累不累,现在还跑几里去种地累不累。相对于我们的父母而言,我们苦过多少,累过多少?而我们的子女,恐怕最缺乏的也正是他们祖辈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每次当我们开车回薛家湾时,父母亲总要站在楼门前,看着我们渐渐走远……

想起了路遥曾说过的一句话,大大妈妈可好了。

是啊,我们也一样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大和最好的妈妈!

相关文章

  • 在村里

    再次扛着行李来到了村里,生活的不易之感突然袭来…… 两年前,村里有你,所有的回忆似乎都带着芳香的甜腻,对,是甜腻!...

  • 在村里

    大前天,与大妹妹巧枝和小妹妹巧玲回了趟老家,看望在村子里生活的父母。 花时间陪陪父母,应该是我们做儿女的非常乐意去...

  • 在村里

    雨纷纷,念故人,湿双眸。 这几天有点想奶奶,她离开26年,1993年她83岁寿终,半年后我才知道,我是哭得撕心裂肺...

  • 在村里

    在村里 一 步出小村枯褐的墙,一片田野。 一个牧人在古老的岩石上腐烂。 森林边缘包容蓝色的动物, 飞入寂静温柔...

  • 在村里在夜里

    这寂寥沉默的夜里, 蛙鸣破碎了宁静。 好似耳闻树叶淅淅索索。 不一会儿,大雨滂沱, 热闹起来了! 这村里雷声轰鸣,...

  • 在村里(1)

    从西安南下,关中平原遇上突耸的秦岭,火车一头扎进大山,隧道连着隧道,将近一小时后,抵达洋县。 穿过秦岭,空气、方言...

  • 在村里(2)

    海波的家位于朝阳村最北端,紧邻自然保护区,这也几乎是汽车能抵达的最深处。海波年轻时曾是一名猎人,时常在山里一跑好几...

  • 留宿在村里

    最近上海的疫情形势很严峻,我被派到了一个村里当志愿者。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当“大白”指挥村民们有序进行核酸检测,虽...

  • 在村里(3)

    接下来几天要下雨,趁着最后一个晴天,海波和党哥决定把地里的玉米收了。海波把家里的小货车开到玉米地里,我们一大群人也...

  • 在村里(4)

    晚上果然下起了雨。第二天一早,远山云雾缭绕,一幅米氏云山图就这样展开在我眼前。进入阴雨天气,我们的活动也逐渐往室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村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hh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