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一个老师的写作课。
课上,有一位同学提问,面对写作,他有拖延症,明明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是一提笔就写不下去了,想请教老师有什么办法解决?
老师很坦诚地回答,拖延症这毛病他也有,目前他也没有找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法。
现在,他主要是靠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写,能写多少算多少,想到什么写什么。
其实,我也有同款毛病,只是发病症状不同。
文章写的时候飞快,可一到修改,就开始拖拖拉拉,总是舍不得改,明明知道自己写了一堆废话,可改一点就跟割肉似的,心痛。
海明威说,文章的一切初稿都是狗屎。
嗯,我明知道它是一坨屎,可是它在我心里,也是独一无二,特立独行的屎啊!
哎呀,扯远了,我们回到拖延症。
据说,但凡是需要写作的,十个人里面八个有拖延症。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个人的看法是,我们大部分人对写作有某种程度的抵触思想。
抵触思想可能是源自于早年读书的时候,作文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的黑暗历史。
这种童年的心理阴影一直延伸到成年以后。
一想到写作,就容易将负面情绪与写作这个行为本身联系起来。
因而想要解决写作拖延症,首先要想办法将负面情绪与写作行为松绑。
著名行为学家 B.J.福格认为,行为设计本质就是情绪设计。
一系列积极体验可以强化新行为,让人形成习惯性的反应。
翻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将积极乐观幽默的情绪与写作关联起来,写作就能成为习惯。
实际上,就是为大脑创造美好感受与写作行为之间的关联。
这种关联的作用类似于生物学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科学家巴普洛夫,在每次给狗喂食的时候都按铃,一段时间以后,即使再按铃的时候不喂食,狗也会分泌唾液。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本质上就是将按铃与喂食关联,狗狗就会自动产生唾液,做好进食准备。
人也一样,我们可以制造一个与喂食类似的行为与写作关联,令大脑自愿写作。
这个行为的性质一定要像喂食一样给人鼓励,令人产生积极情绪。
积极的关联能够强化人的习惯,使神经化学发挥作用,愉悦的情绪刺激大脑产生名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即“大脑中的化学信使”,它控制着大脑的“奖励系统”,帮助我们记住那些可以产生愉悦情绪的行为,这样我们就会继续去执行那些行为。
在多巴胺的帮助下,大脑会对因果关系编码,进而产生对未来的期望。
具体应该制造什么样的积极行为来关联写作呢?
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及时的自我奖励。
写作后,可以为自己放一首喜欢的歌,给自己买一本想要的书,吃饭时给自己加鸡腿……
当然,这个奖励因人而异。
最好是形成固定的奖励方式,且一定要在写作后及时奖励自己,才能产生一个持续的,积极的良性刺激。
慢慢洗刷掉写作原本在自己大脑中的负面情绪,形成一个愉悦的条件反射。
一想到写作,就觉得一定会有好事发生,达到心甘情愿地写作这个目的。
因此,学会积累写作方面的愉悦情绪,拥抱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小成功,承认自己的小进步,记录自己的小喜悦,写作拖延症会不药而愈。
取而代之的是,成为积极的写作者,且能不断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