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婚姻育儿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父母该如何开展儿童的家庭教育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父母该如何开展儿童的家庭教育

作者: 云海煮茶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15:53 被阅读0次

孩子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儿童期的性格将对人的未来产生很大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3岁以前是婴幼儿期,7岁以前是学前期儿童(国内通常是6岁),这两个阶段里,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给予儿童的教育是不可逆转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决定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认为,孩子教育的话题,归根到底,是父母要想清楚两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鉴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早对这两个问题有清晰的认知,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美国教育家伊丽莎白·克拉里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是美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经典读物。正如该书的副标题“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oddler and Preschool Guidance”所说的,这本书的目的,是针对学步期和学前期的儿童教育,提供实用的方法指导。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具体可以落到两件事情,你对孩子的期望,以及教育的技巧。

当孩子爱乱发脾气、抢玩具、缠着你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不耐烦,忍不住想打骂,打骂以后又很快后悔了?你是不是从小就给孩子买了很多童书,希望他能够喜欢上阅读,但自己在家时又总是抱着手机刷朋友圈、购物、聊天?在小孩子玩了一天玩具,你是否在把他哄睡之后,自己帮他收拾战场?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赞同的一点是,打骂和溺爱都不是解决办法。那么,不打不骂不溺爱,怎么教育好孩子呢?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给出的办法是,管理你的期待行为,并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一、管理你的期待行为

过高的期待可能会导致焦虑。对待孩子的行为能力也是如此。许多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感到担忧,比如,一位妈妈因为她11个月大的儿子还不会走路而忧虑,而实际上,大部分的幼儿要到14个月大才能走路。所以,父母必须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发育水平和性情特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对于一般孩子什么时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发育水平,作者提供了一张儿童技能发育的示意图。

儿童技能发育示意图,来源《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每个孩子学习的速度不尽相同,需要花时间去观察,比如在参加亲子班、跟其它孩子玩耍的时候,通过留心观察来了解孩子的行为,以判断他的发育水平。

我们都期盼孩子过得快乐幸福,拥有我们所期望的好性情,如活泼、乐观、自信等等。专家们发现,孩子的行为特点由活跃度、规律性、适应能力、接纳新事物能力、敏感度、反应的激烈程度、注意力、正面或负面情绪、毅力等9种特征构成。

多数孩子持续地展现出小时候所具有的性情特征,所幸的是,当孩子的性情不符合父母期望中喜欢孩子的形象时,我们可以改变这些基本性情特征,这需要多年的坚持和耐心。

管理好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以后,很多父母的问题和烦恼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通过亲子之间坦诚的交流,来减少与孩子发生冲突,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理顺父母自己的情绪,通过积极倾听,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也能够帮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二、强化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

孩子一直在学习两样东西:如何得到关注,以及如何与人互动。如果父母平时很忙,孩子只有通过打弟弟妹妹才能引起父母关注,那么他就一直打弟弟妹妹;而如果他因为把玩过的玩具摆得整整齐齐受到表扬,他就会一直这样做下去。

所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鼓励和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

人们总是希望得到周围的鼓励和认可,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缺爱的孩子爱捣蛋,说的就是关注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得不到正面的关注,如微笑、拥抱、聆听等,就会激发负面关注的需求,尽管这意味着可能被责备、打骂。

关注可以是无条件,也可以是有条件的,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无条件的正面关注,比如“爸爸妈妈爱你”,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但只有无条件的正面关注,会让孩子变得自私;有条件的正面关注,如“你静静地玩,我就喜欢你”,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合理行为,但可能会让孩子行为举止规范,乐于合作但缺乏自信和关爱。所以,两种正面关注需要相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合作精神。

表扬是正强化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但是要注意,表扬要明确、及时、真诚,才会有效果。比如,“我很高兴你自己把玩具摆得整整齐齐”,会比你只说“真是个好孩子”,能够更加明确地告诉孩子,他是因为做完了一件事,或者做出了努力,而受到了表扬,这样明确的表扬有助于减少孩子的误解。不过,过分的表扬,也容易失去激励的效果,所以表扬的频率不宜过高,需要家长们把握好分寸。

此外,除了鼓励和强化孩子自己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我们还培养孩子的新行为。我们可以通过3种技巧来实现,即亲身示范、简单指令和行为塑造。比如,在孩子面前看书,他们就会试着看看书;在孩子面前捡玩具,他才会自己捡玩具。

三、减少不良行为

德瑞克斯在《孩子:挑战》(Children: the Challenge)一书中,提到儿童不良行为的4个动机,即对关注的期盼、对权力的渴望、对报复的欲望和怯懦的展示。

不良行为的第一动机是渴望关注,前文已有论述。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忽视,比如孩子学了一句脏话,你不想让他说,就装作没听见,这样他往往就不会再说了。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忽视法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试着用其它东西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更多关注,强化他良好的行为。

获取权力是孩子表现不良行为的第二个目的。比如不睡午觉、不坐安全座椅、不收拾玩具等等,孩子们认为,只有当自己能够成为主宰时,他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要追求权力。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会很生气,但结果通常有两种,要么妥协(孩子赢了)、要么强硬(父母赢了)。最好的办法是与孩子共同协商,找到第三种双方都乐意接受的替代解决方案,从而避免权力的争夺。

在关注和权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可能会转向报复,比如打其它孩子,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重要。如果此时你以暴制暴,可能会让亲子关系变得很糟糕。最好的办法,是不要以报复的方式处理孩子报复的不良行为,并想办法重建信任,让孩子得到更多关爱。

最后,最高级的不良行为表现是示弱。当他们不希望父母对他们提出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会展现自己的怯懦,父母最常见的反应是放弃要求,转而同情和可怜孩子。同样的,处理这种行为的方法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儿童不良行为动机论告诉我们,要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要从行为准确判断出孩子的动机,只有搞清楚孩子是出于渴望关注、权力,还是想报复、示弱,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否则用错方法可能会让情况愈演愈烈。

此外,帮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还有其它有效的方法,比如调整环境法、必然后果法、逻辑后果法、隔离反省法等。

当然,对于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提供的是一整套可操作的解决流程,同时,附录中还提供了解决常见问题的150个点子。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无法尽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深入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父母该如何开展儿童的家庭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uc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