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想谈谈中国式教育,可一直没有发现合适的问题,而曹保平导演的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一面非常完美的镜子,照出了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家庭教育看似只是关乎个人成长的小问题,但从宏观上来看,家庭教育往往是社会集体意识形态的缩影,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人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本性”、“犯错”、“认错”、“人格面具”等等这些核心问题上的错误看法。
本文严重剧透,没有看过片子的不建议阅读,然而《狗十三》根本没有正式上映,虽然是13年的片子,但却被禁到现在,只是最近突然流出盗版视频,我也是看完之后才发现本片根本没有上映,若将来上映必然补上票子,但我总觉得不可能上映。
曹保平导演工作室已经发表声明:
本文以影片为镜子,截取其中70多个片段进行分组,用万字长文对中国式教育进行深入分析。
目录
一、自我中心及其延伸
1.自我中心
2.专制
二、骗与瞒的艺术
1.皇帝的新装
2.拒绝表演的表演
三、新旧价值观
1.重男轻女
2.人与狗
四、乖孩子和叛逆孩子
五、电影细节
六、来自小孩的吐槽
七、总结
一、自我中心及其延伸
1.【自我中心】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自我中心”是指自私,即以个人利益为首,忽略他人的利益,而在本文中的“自我中心”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理论,意思是处于认知发展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尤其0-4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中心倾向,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未成形,他们无法区分自我和外界,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一体的,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思考问题时也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因为他们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这种主客不分的状态是根本谈不上自私的,儿童根本无法区分自我和他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的愿望就是他人的愿望,自己的感受就是他人的感受,自己的利益就是他人的利益。而“自我意识”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能分辨自我和外界,意味着自我中心的打破,不再将自己当成世界,不再将个人意愿强加于世界,所以,自我意识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个人私欲(自私)“的开端,相反,自我意识代表着对“个人私欲”的自律,代表着“将心比心”的诞生。
但是,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意味着“自我中心”的消失,“自我中心”是人类心灵的基本功能,没有“自我中心”人根本没法认识世界(不展开说明),因此它将会伴随人一生。试想,当你戴着耳机开大音量听歌时,别人和你说话,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提高说话的音量?客观来说,你只需要用正常音量就能和别人交流,可在自我中心的作用下,你会以为别人也听着大声的音乐,所以你认为必须提高音量对方才听得见,这和掩耳盗铃的心理是一样的,都揭示了自我中心的存在。
正常情况下,当人的自我意识成熟之后,人就会自然地进行自我和世界区分,有意识地限制自我中心,从而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但中国人却与此相反,自古中国哲人就提倡“天人合一”“物我不分”这种婴儿般的自我与世界合为一体的观念,就导致中国人的自我中心要远强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未成熟的人,年龄再大,也只能成为以个人意愿要求世界的“巨婴”。
而在《狗十三》中,大人们就是自我中心的巨婴代表:以关心和爱为名,将自我推崇的价值强加于他人,惯于否定他人的意愿,缺乏换位思考。
影片体现:
1.影片开头李玩在说红绿毛衣,即考虑加入物理小组还是天文小组,这两个科目代表着李玩想要追求的价值(兴趣爱好)。可最后老师说李玩英语差,英语竞赛能直升高中,父亲直接发火替她选了英语小组。(父亲追求的价值是高分和好高中)
2.李玩因父亲签英语小组生气,父亲用钱安慰,李玩不要。(父亲喜欢钱,所以认为别人也喜欢钱,给李玩钱就能消气,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李玩要的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
3.奶奶给李玩喝牛奶,李玩喝完就吐。爷爷奶奶这么多年都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这只是导演故意为之,即突出爷爷奶奶的自我中心,他们认为牛奶是好的,所以李玩就该喝,忽略李玩不能喝牛奶的事实。)
4.高放带李玩溜冰:自己轻松,李玩恐惧,路人被绊倒。(同样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认为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别人也需要的。)
5.父亲说狗丢了,李玩没生气,她生气的是大人根本没找。(大人不想为错误负责,不想牺牲自己的时间去找李玩十分在意的爱因斯坦。)
6.大人帮找狗:爷爷在意的是李玩会感冒,李玩在意的是爱因斯坦失踪甚至死亡,爷爷认为李玩不感冒比找狗重要,李玩认为找狗比生病重要。(爷爷的关心只是自我关心,孙女没事比啥都重要,却根本不关心李玩在意的是什么,这就像音乐家让一个快渴死的人听自己的稀世名曲一样,没人会接受这种关心。如果这场戏里父亲也追出来,必然会拉着爷爷回去,因为父亲在意爷爷身体不好,而爷爷必然会反抗,因为他在意的是李玩,他也不会接受父亲的关心。所以,说到底片子里的大人都只是在自我关心,从未真正地交流和换位思考。)
7.李玩找狗,户主说:你狗丢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养狗应该能理解别人丢狗的急切,却仍然冷漠,自我中心。)
8.父亲使用暴力:骂李玩就知道自己。(言下之意是要李玩为他们的价值着想,但却没人为女主着想,他们从未将李玩珍视的爱因斯坦当回事儿。)
9.弟弟摔倒:打板凳,打姐姐。(自我中心的儿童心理。)
10.外婆让女主陪弟弟演戏。(为了迎合儿童的自我中心,所以要扮演顺从的外部世界,隐喻家庭关系中弱者要帮助强者实现自我中心的世界,李玩不愿意扮演妖怪,也就是拒绝服从。)
11.李玩喝下高放给的牛奶,已经在开始强迫自己接受这种“自我中心式的关爱”。之后高放自以为是的“抚慰”,又证明了李玩和他人的不可交流和不可理解。
12.爱因斯坦2号拒绝进食饿死,父亲流泪,最后又说再买一只狗,仍旧没有换位思考,到影片最后父亲也没有意识到李玩在意的究竟是什么,他仍然在将自己的看法当成李玩的看法,这种不可交流的孤独,将伴随李玩一生。
所以说到底,中国式家庭教育,就是巨婴们以关心和爱为名,将个人意愿强加于孩子,不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这种思维下的关心,根本不是将心比心,而是巨婴的自我关心和自我满足。中国家长关心的不是孩子,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臆想,将其塑造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样子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孩子要牺牲个人自由,自愿成为父母心中理想世界中的一块拼图,才能叫好孩子。李玩父亲口中的“懂事了,不只想着自己了”,就是要孩子将大人追求的价值当成自己的,成为大人的意志延续,不能忤逆,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以大人为中心,这恰恰是大人的自我中心。巨婴们将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关心,实际却是用个人意志来束缚别人,所有巨婴都在“关心”别人,却从来不“关心”自己,只有别人顺从他们的意愿,他们才能回归到自我与世界一体的安全感之中,因为他们缺乏自我意识,不懂得“个人私欲”只是自己的任务,只对自己有意义,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2.【自我中心:专制】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意识的进步罢了。”他认为东方社会中只有统治者一个人才是自由的个体,所有其他人都完全缺少自由,因为他们的意志必须服从于族长、喇嘛、皇帝、法老或其专制者的意志。这种自由的缺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专制者的臣民们知道,如果不服从专制者的意志,就会受到残酷的惩罚。事实上,东方的臣民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意志。在东方,法律甚至是道德本身都是一种外在的规定。那里缺乏个人良知的概念,因此个人根本不可能形成关于对错的道德判断。中国人的国家是基于家庭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府以皇帝所实施的家长式的管理为基础,所有其他人则自视为国家的孩子。正因如此,中国社会非常强调人要尊敬和服从父母。而印度则没有个人自由的观念,因为其基本社会制度——给每一个人都指定了职业的种姓制度——并未被看成政治制度,而是被看成某种自然的、从而不可改变的东西。因此在印度,统治性的力量不是专制的人,而是自然的专制。——《黑格尔》牛津读本
中国国家制度上的专制是结束了,可精神上的专制却没有结束。以自我中心方式认知的世界的巨婴,其实都是自封君主的人,认为自我即世界,自我标准即世界的标准,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就是,一切行为准则以大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根本不存在客观规则,在家长看来,孩子犯错,错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不应该犯错”和“不该违背规则”,简言之错误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服从。
影片体现:
1.爷爷说爱因斯坦这个外国名字取得好,后面吃南瓜时又说崇洋媚外。(变化的立场,矛盾的逻辑,心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判断准则,唯一的标准就是“我是君主,我即正义,你只能服从”。)
2.父亲暴力逼迫李玩道歉,李玩道歉。(对权力的屈服,孩子在家庭中是经济,精神,武力的弱者。)
3.奶奶发烧,指使父亲拿温度计,父亲又指使唐唐拿。(子女在中国家庭看来就是需要学会服从的人,而不是被看作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下级服从上级。)
4.喝酒被父亲撞见,砸酒瓶。酒桌上父亲让李玩喝酒。唐唐带着父亲到迪厅找到李玩质问:谁让你喝酒。(错不在于喝酒,而在于违背父亲的命令。就像抽烟,大人不关心吸烟是否对你有害,他只关心你听不听话,只看到子女竟然敢违背他的规则。)
5.女主英语得95,跟父亲邀功,然后父亲答应带她去天文馆。物理竞赛得奖保送高中,跟父亲换取爱因斯坦2号下落。(子女只能通过服从父母,实现父母的愿望,讨父母欢心来换取一定程度的自由。)
6.一家人操心。(相当于一家人施加压力,企图改造李玩。)
7.酒局敬酒:父亲让李玩敬酒。(大人不让小孩喝酒,不是因为喝酒不好,而是因为大人要小孩服从。所以酒桌上喝酒,也是服从,也是乖巧。张总等李玩喝了才叫停,也是想看李玩是否懂得服从。)
8.弟弟打伤奶奶,父亲又说小孩哪能不犯错,女主看到父亲的矛盾之处开始较劲。(因为自己溺爱,所以不需要道歉。)
9.弟弟晾衣杆打狗,狗发怒,被家人针对,女主看到爱因斯坦2号和爱因斯坦1号受到同样的对待,女主抚慰,同病相怜,都是受害者。(大人对狗的畜生概念,和中国式教育观是相似的,中国式教育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有尊严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可以被驯化的畜生,作为自我意志延续存在的继承人。)
10.女主得奖的酒局:敬酒,吃狗肉。(屈服于吃人的世界)
我们所说的“中国式教育”往往是带有批判意味的,即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失败的,那么究竟失败在哪里?败就败在这种教育对于孩子的个人意志的抹杀,对孩子自由选择的干扰,没能成功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自由人,反而将孩子当成自己实现愿望的工具,忽略孩子的个体尊严,而且常常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和情感断裂。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婴儿,是想要世界合自己心意的小皇帝,而家长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孩子建立起自我意识,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自律),学会区分自我和外界,学会换位思考,意识到自己有自由的权利,别人也有自由的权利,自己要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愿望,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种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承认个人自由和自私天性,每个人都想要实现欲望,可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那就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和弱肉强食,这样个人自由反而限制了个人自由,所以才诞生了法律,法律是用来保障自由和个人私欲实现的。
也就是说,承认自我中心,然后有效自律,清楚地区分自我和外界,才能形成正常的人格。而中国人却向来倾向于否认个人私欲,老想着“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这类从他人利益出发的宏大愿望,殊不知,从他人利益出发恰好导致了对他人利益的侵犯,将自己认可的价值凌驾于他人意志之上。这些“忧天下”并不是真的“将心比心”,而只是“自我中心”的扩大,中国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心态的出发点根本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看似是为了他人利益,实际上却是在让其他人符合自己的期望,中国式教育的问题不在于管得太少,而在于管得太多。
所以中国式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学到的不是自律和自由,而是他律和服从,鲁迅常批判的中国人的奴性,就是指中国人擅长将“他律”当成“自律”来遵守和崇尚,谁更符合规矩,谁就更光荣,谁就更得到优越感和满足。
二、骗与瞒的艺术
1.【皇帝的新装】
鲁迅认为中国“骗与瞒”艺术的传统,是因为中国人不敢正视社会和人生的真相,而这种软弱性格,正是“孔孟之道”长久统治的结果。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都表明一个观点,即人天生就是善的,是具有“本心”的,只要我们想做善人,我们就是善人。这里的“善”和“本心”不是单指善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解释为道德和人格的完美完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将所有人都默认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所以中国人其实都是天生的“圣人”,人脱离本心,脱离善,只是因为“习相远”,“本心”被其他东西如环境、天命、偶然因素等非个人原因所干扰了,才变得不完美。
圣人是道德和人格的完美者,是不会犯错的,这样的人在西方被叫做上帝。西方认为“人性本恶”“人生而有罪”,认为只有上帝才是完美完善的,人不可能达到的道德和人格的完美完善状态,但也正因如此人才应该不懈去追求“善”。也就是说,“本心”这种东西,在西方是遥不可及的最高道德标准,在中国却成了人成其为人的基本道德标准。这种根本不存在的极高道德准则,套在每个中国人脖子上,造就了中国人极其矛盾的表演行为。
以真诚来说,传统中国人对真诚的概念,就是相信所有人都是圣人,都具有“本心”,相信所有人都是真诚的,不产生任何一丝的质疑,这才叫真诚,这才叫有“本心”。在朋友找你借钱时,你如果提出写个借条,就说明你对别人产生了怀疑,证明你这个人不真诚,违背了“本心”,违背了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而西方人借钱时,为了表达自己的真诚,就会主动用契约合同来证明自己的真诚。
聪明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本心”其实是个死循环,是一个完美的骗局:
1.“本心”是人人都具有的。
2. 具有“本心”的人是不会怀疑别人没有“本心”的。
3.所以,任何怀疑“本心”真实性的人,都是没有“本心”的人,都是违背基本道德准则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
这样的社会状态,其实我们早就从故事中见识过了,那就是《皇帝的新装》:
1.皇帝穿着精致华丽的衣服。
2.圣贤才看得见衣服。
3.所以,任何声称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愚蠢的人,愚蠢的人不值得相信。
这种骗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将欺骗者变成被骗者,将被骗者变成欺骗者,整个骗局完全靠被骗者支撑,而中国就是如此,中国两千来的封建社会从来就不是靠君主制支撑的,而是靠千千万万人民的自欺欺人支撑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本心”这把道德标尺的执行者,每个人都是活生生、行走的道德标准,人人都在互相规范,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是那个看不见衣服的傻子,是没有“本心”,会说谎、会贪财、会狂妄、会刻薄、喜欢做爱、自私自利、有杀心的人。
而李玩,就是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说出大人们在说谎的真正赤子,而这样的人是“活不成”的,只有会说谎的人,才能被认可,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毕业证。
影片体现:
1.后妈买新狗冒充爱因斯坦,女主不认,但全家人都说它就是爱因斯坦。唐唐接受谎言,女主不接受。(在中国鉴别你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就在于,能否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说假话,具体状态参见WG时期。由谎言建立起来的东西,自然也得由谎言来修补,各种谎言都是为了证明终极谎言的真实性,然而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不仅不愿意承认它是假的,反而要别人也承认它是真的。这也是鲁迅所批判的中国人不敢直面真相的软弱根性。)
2.父亲谎言哄娃,李玩说不能用谎言来维护谎言。(父女对于谎言和真相的态度截然不同,成天说谎的人当然不会在意谎言不谎言,只要能为我所用,谎言就是好的。)
3.酒局扯淡:文化,朋友,但大家都知道是为了钱,但不能说为了钱,必须得装成是真朋友才能接受。
4.无为而治:回去悟,悟不出来只能说你没慧根,而不能说明“无为而治”是错的,“本心”也是如此。
5.弟弟争论爱因斯坦真假。弟弟背三字经。(被驯化的下一代。)
6.爱因斯坦咬了弟弟,被送到火锅店。(爱因斯坦代表的是无辜纯洁的孩子,被做成火锅,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吃人。)
7.影片结局亲生母亲打来电话,父亲哭泣,用手遮住女儿的眼睛,女儿说点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世俗观念认为男人有泪不轻弹,所以父亲不让女儿看见。然而李玩的反应,我其实没太看懂,看起来是对父亲的眼泪无动于衷,见识了太多伪善,已经无法确定大人的爱情是否真的是爱情,用真理价值去引导父亲,让他知道男人哭很正常。又或者,李玩确实能体会父亲的心酸,反正我是没看懂。)
除了一些明知是在说谎却仍要说谎,并且维护谎言的人之外,还有一些不会反思的人,他们从不会对自己所使用的概念进行清算,他们只是在重复一些毫无意义的假话,所以成了自认真诚的骗子,将假话不停地传播下去。
2.【拒绝表演的表演】
所谓“人生如戏”,不是一句调侃,而是对人生本质的深刻认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自我证明和自我解释的表演,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必须直面自由的空虚。人的出生就等同于走上舞台,一旦上台,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会被观众认为是在表演,在世俗眼中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废人,唯一能拒绝表演的方式就是自杀,但自杀也会成为一种表演。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需要自己去成为的,你无法用“我很善良”来证明自己的品质,你只有用行为表演来证明自己的品质,解释自己的品质,解释自己的存在,想要证明“我很善良”,那就只能用“一辈子做好事”来证明自己,人无法用“我是真诚的人”来证明自己没有说谎,而只能用“没有说谎”来证明自己天性真诚。这就是表演的必要性和证明性,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进行自我表演,而表演的本质是交流。
人与人之间都是通过对方的表演行为来判断对方的想法的,正如《大话西游》中唐僧的台词:“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你想要我怎么知道你是真的想要了?虽然你很有诚意的望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啊!”
西方人的表演行为就是单纯为了表达自我和交流,要就要,不要就不要,朋友感情好要拥抱,夫妻爱情深要接吻,这些表演行为都是为了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中国人的表演行为,往往不是为了表达自我,而是为了隐藏自我。比如这张图片,就非常犀利地揭示了中国人的矛盾。
每次过年中国人都会上演这种滑稽且重复的事情,而这种虚假表演行为的根源,就在于“本心”这个谎言,中国人的表演往往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本心”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圣人”,即谦谦君子、不慕名利、不恋美色、三从四德等等,是为了将自己的真实欲望隐藏起来,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是贪财好色的。简而言之,中国人的模范化的表演是为了拒绝真实表演,中国人的人格面具是为了隐情而非表情,很多时候,中国人想的和表演出来的,完全相反,因为中国人深信,“圣人”才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是自己应该表现出来的样子,而“真实”的自己则是可耻的,是需要隐藏的。
影片体现:
1.父亲为暴力认错:因为工作忙所以心烦,所以才打人。(这个认错本质上是对责任的推卸和狡辩,认为错不在自己,在繁忙工作压力,在于偶然的情绪低谷。)
2.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本质是想要将孩子打磨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自我中心式的认错,大都是推卸责任和自我标榜。)
3.父亲为暴力行为道歉说带你去天文馆。(打一棒给个甜枣,威逼利诱,人都吃这一套,何况孩子。最后提及爱因斯坦已经回来了,再次显露虚伪本质。)
4.张总说低调,淡泊名利,文化,但却是大金表,别墅,大红袍,鄙视科学。(明目张胆地说谎话)
5.唐唐假意推脱后妈的礼物,以及作为回报的表忠心行为换白蜡烛。(和中国推红包的文化一样,是作为与真实目的相反的表演行为,是为了维护形象掩盖真实的表演,以符合“本心”。)
6.苏东坡的诗:本意是自由洒脱,却又被拿来自我表彰和伪装,成为父亲拍马屁赚钱的道具。
三、新旧价值观
1.【重男轻女】
1.奶奶叫唐唐多陪女主:为姐弟见面铺垫,趁女主高兴再说明
2.奶奶接电话,继续隐瞒弟弟。
3.爷爷和父亲斗嘴:女人懂什么。(父权社会中的等级意识)
最可悲的不是重男轻女,而是身为女人却仍然重男轻女。
2.【人与狗的地位】
1.奶奶说人住的地方怎能养畜生。将爱因斯坦关在厕所。(对于狗的价值观的冲突,狗同时也象征着孩子,狗的遭遇就是孩子的遭遇。)
2.女主吃饭偷偷喂狗。(我也干过,因为老一辈物质缺乏,人自然比狗重要。)
3.狗食:熟猪肝配白饭。(正常食物,但老人介意人和畜生,名分上的。)
4.后妈让父亲把爱因斯坦送火锅店。(把狗当家人的人可干不出来。)
四、乖孩子和“叛逆”孩子
【唐唐】:典型的“正常”孩子,随波逐流,容易驯化和服从,能很快模仿成人而学会成人世界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懂事”。
【李玩】:纯洁无瑕,具有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欲望,不愿说谎,不愿服从。李玩被各种影评冠上“叛逆怪癖”的标签,但其实李玩才是最正常的人面对家庭压迫该有的样子,李玩只是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是最纯洁最赤诚的。然而在习惯了压迫的人看来,李玩才是不正常的人。
正如叔本华所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五、电影细节
1.开头李玩对着镜头开心地讨论红绿毛衣,以为自己能够自由选择物理或天文小组,表情开心天真,可到最后她根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父亲剥夺她的权力,选了英语。
2.李玩端着饭看电视,电视背景主持人说了一句“这是骂人的话嘛!”与《狗13》的含义暗合。
3.奶奶说了两次“人住的地方怎能养畜生”,暗示着鸟人被送走的命运。鸟人的叫声是鹰叫,象征翱翔天空和自由,鸟人叫了两次,第一次是李玩独自听见,第二次是和唐唐一起,但唐唐听不见。我认为导演是说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听到同类的叫声。最后鸟人半夜被家人绑起来送进救护车,鸟人向李玩投去求救的目光,隐喻在中国追求自由的人会被看成有病,被绑起来送进医院,即使成年人也无法逃脱,李玩又怎么可能例外呢?所以最后李玩屈服了,吃了狗肉。在酒桌上的时候,父亲说“人的事情还没搞明白,想天上的事情干嘛。”,也是对自由和天空的嘲讽,再次证明李玩和大人们价值观的彻底冲突。
4.爱因斯坦:象征真理,智慧。
5.高放:唐唐说叫哥哥,说明身份和关系,李玩说你好,表明平等意识。
6.英文单词hypocritical伪善:一边暗示三角恋,一边揭示唐唐的本质和高放的本质。不知道“伪善”的人伪善,真诚的人敢于大声念伪善。
7.死气沉沉的教室飞进蝙蝠,全班人打,蝙蝠被打死。(学生象征被驯化的人,蝙蝠象征在囚笼里翱翔的追求自由的“畜生”,万人喊打,并以此为乐。)
7.父亲唱歌:无产阶级W化大G命就是好!(WG时期就是暴露中国人和传统文化上劣根的时期,暗合主题)
8.溜冰:是否象征地上的飞翔?
9.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10.高放表白,脖子后纹李玩名字,李玩说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女主看清了高放的本质,只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并不懂爱情,也不懂如何理解和交流。他能为两个女孩纹身,也就能为更多女孩纹身。)
11.爱因斯坦2号饿死,象征说真话的小孩必死,女主吃狗肉,只有吃“小孩肉”才能活下去。
12.英语演讲: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大的自由示威。(本片主旨)
六、来自小孩的吐槽
1.平行宇宙能弥补选择的缺憾?选择的本质是取舍,舍和得都是选择的一部分,平行宇宙并不能解决,况且平行宇宙的即使存在也跟我们无关,所以女主的想法不成立。(参见《平行宇宙》加来道雄)
2.李玩和高放说速度快越快时间越慢,就能快点长大。这是对相对论的曲解,时间变慢其实只是因为运动距离变长了,也就是说,别人会比李玩老得更快,而李玩长得更慢。(参见《宇宙的琴弦》布莱恩·格林)
3.读书越多越孤独。孤独是人的本质属性,就算人一辈子只读个说明书也能读出孤独的味道。
七、总结
评价一个东西的好坏,必然是涉及到价值判断的。从培养自由人格的角度来说,中国式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但从培养驯服人格的角度来说,中国式教育又是非常成功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在一个民族中延续千年之久,更是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这种生命力从何而来?从它的“失败面”而来,我在本文中所批判的一切,其实并非是中国式教育的失败,反而是中国式教育自我延续的成功之处。因为中国式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式教育所必需的一部分。
中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孤独和不可交流是由于自我中心导致的,而得不到正确教育又想要反抗压迫的孩子,其实也是以自我中心的方式来反抗的,当孩子逐渐长大以为自己已经脱离父母的管控和压迫时,其实他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变成了跟父母一样自我中心的人,而他又将用这种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正所谓与恶龙缠斗越久,自身也将变为恶龙。
影片中,当全家人当忽悠李玩爱因斯坦2号是1号时,李玩在意的是反抗全家,然后做出了丢狗的举动。这个时刻她就变成了和大人一样的人,爱因斯坦2号的生命价值同样被李玩所忽略。后来课堂上,李玩看见飞翔的蝙蝠被打死,看到同学对于死亡无动于衷,意识到假爱因斯坦2号也只不过是无辜者和牺牲品,是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存在,这时李玩才又找回了自己和自由,找回了初心。当李玩遇见真的爱因斯坦1号时,不认领也是出于初心,免得爱因斯坦1号和她受同样的罪。
所以,吃掉狗肉的李玩,只是自由、赤诚而弱小的孩子对于虚伪压迫的妥协,她只是被恶龙杀死了,而没有变成恶龙,这是悲剧,也是幸运,是中国式教育带来的绝望,也是新时代自由意识崛起的希望。
最后的最后,《狗十三》被禁,其实也是影片的一部分。
PS:本文所批判的东西,不只是中国才有,正如所谓的“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一样,人们总是拿这两个名词当成标签来用,但其实它们只是一条光谱,每个民族都有,只是比例不同。本文所批判的,在其他民族也必然存在,只不过没那么突出,比如《死亡诗社》中同样是家长意志束缚孩子。
参考书籍:《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补充:《犬齿之家》希腊电影,与《狗十三》的镜子式反射不同,这部电影通过异化夸张的手法来突显家庭权威的影响力和可怕之处,建议对比观看
2018.5.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