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阅读,应是起于体验,终于思考——读网红书后的一点体会

阅读,应是起于体验,终于思考——读网红书后的一点体会

作者: 贤今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15:12 被阅读30次
Photo by Claudia on Unsplash  

文/竹溪阿盐

在好几位朋友强烈推荐之下,我入手了这本被奉为经典的阅读方法论,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在这之前,我将近半年没有在简书发过文字,并非放弃,而是自觉知识储备不够,静下心来抽空多读了些书,因为读书,朋友们本着好东西要分享的原则,将此书多次推荐给我,并拿出了类似手账一般的读书笔记来告知我阅读后的成长,并勉励我如此这般,读书有事半功倍之效。

加上必要的笔记,我花了五个半小时,认真研读了这本书。结果感觉中规中矩,可能是由于我带着很高的期许,希望找到直指本心的阅读法门。实际上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方法论,不如说是信息处理方法论。尽管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可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在写如何制作一本漂亮的手账式读书笔记。这是我通篇读下来最大的感触,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最引以为傲的是对读书笔记制作的思考和创新,甚至在末尾推荐了26款用来制作读书笔记的工具。而对于阅读本身并没有过多新颖的解读。

……选择摘抄段落时,不是要找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而是觉得“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p98

奥野宣之在此书98页对摘抄语句的定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阅读观。纵观他对于阅读的理解,却让人觉得一直是“理应如此”,至少没有给我从不同角度“这么一说确实有些道理”的思路碰撞之感。他对阅读的界定就是大家熟知的信息处理那套,开篇第一章,奥野宣之给出了两个概念:过程结构化信息一元化。简单地来说,一是把阅读过程看作是一系列程序,你得按部就班的执行。二是把读书笔记(阅读体验的物化)当做是类似电脑的东西,所有信息统统往里面放。在这个框架内,他把阅读分成五个程序: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且不说这种分法有可能会让大部分读者产生“这还用你说”之感,单在我看来,这就是简单信息处理流程:筛选(选书、购书)、处理(读书、记录)和反馈(活用),而读书笔记成为那个处理信息的暗箱。

按照奥野宣之的方法去阅读,必然产生各种痕迹化成果:购书清单、手账式读书笔记、读后感、书评甚至时下流行的说书稿、拆书稿。我毫不怀疑作者的本意为了更好地吸收书籍里的精神食粮,也毫不怀疑认真阅读后去写感悟、书评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但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有时候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

读书笔记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目标;读书不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手段!

这本方法论之所以这么备受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给那些需要批量生产内容的人提供了一种范式。阅读的标准不再是个人的体验程度,而变成了读书笔记的丰富程度,变成了拆书稿的发文频率。读书不再是为了体验,而是为了写出读后说书稿、拆书稿!尽管奥野宣之在全书多处提及阅读是一种体验,可这种个体孤独的体验远没有通过精美的读书笔记、洋洋洒洒过千字的书稿而收获点赞、关注甚至是利益的体验来的猛烈、直接和满足。

我试着在简书里搜了下这本书相关的文章,仅输入书名,翻到80页还未翻完。书评、感悟、方法、干货、研读、复盘真是应有尽有。多样化的体裁本应有着多样化的内容、多样化的思想和体验。可大多是千篇一律的说书体就有点尬了。甚至有些单独某一章的拆书稿,文中的观点就是书中的小标题,连加工都不加工直接复制就有些过分了。如此这般态度,篇末还号召大家去看此书着实有些讽刺。(出于版权和尊重,没有截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搜看)。

Photo by Chris Lawton on Unsplash  

吐槽归吐槽,奥野宣之作为畅销书作家,我们依然可以感悟到一些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尽管有些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

一、让阅读回归必要的纯粹体验

2013年8月5日,我读了《XXXX》。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p73

再以刚才“一句话读书笔记”为例,这句话并没有给我们多少信息,除了读书的日期是8月5日、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外,什么也看不出来。但是,正是这句话的存在,让这次读书成了一次看得见的体验。p74

我在这段话的旁边标记了一行字:读来竟有一丝感动。感动的不是“看得见”,上千字的读后感也是看得见的,真正令我感动的是简短文字传达出的真切感受,尽管很难说出到底哪里有意思,但就是这份难言却让我很是触动,它就是纯粹的,我们阅读,除了一些学习功能类的书,很多情况下,最初的感受是很难把握的,很难用一二三来概括。很早的时候我看了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那个时候我才高二,我记得是在一个周末的傍晚,我一个男孩子在宿舍的阳台上因为贝丝的死去嚎啕大哭。这件事过去很久了,我还是能记起来当时的心好痛,要撕裂一样,喘不过气来。舍友后来受问我怎么了,我只说,看书看的,这本书很好看。如今,那本书的情节我几乎记不起来了,唯独那个场景,那个名字,那种强烈的感觉在以后好多年还能清晰想起。比起那些精心提炼的小标题,这份体验更加的让人倍感珍惜。奥野宣之尽管全书都在说如何通过程序化、痕迹化的技巧来让自己高效阅读,但字里行间,包括自身举例,都体现了纯粹体验的必要性:

齐藤是这样抒发自己的感想的: 

最后的茶会结束后,千利休穿上白色的寿衣咏唱了辞世的诗句。“汝来吧,永世不朽之剑!见佛杀佛,见鬼杀鬼,汝将开辟出汝之道路。”然后,“利休脸上浮现了微笑,去往未知的天国。”

这也太酷了吧!p110

我们无需理解茶道,也无需体会武士道,甚至无需追问齐藤到底酷在哪。齐藤感到酷便已足够,这个例子出现在“重读书评以加深思考”这个小标题下,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奥野宣之对重读书评实用性的渲染,却忽略了正是这种纯粹体验的共鸣——“啊!确实壮烈!”才引发了他后续的反思与追问。阅读是长期的,如果没有沉浸其中,与作者共呼吸的初感,要想对所做笔记一次次的回看,是很枯燥的。就如同没有背单词的乐趣或者成就感,为了完成任务,哪怕按照记忆曲线重复背诵,也是一件很枯燥,让人很难坚持的事情。如此看来找寻激发维持后续行为的动机,追求阅读纯粹体验是很有必要的。

二、不断思考下的链式阅读

这个标题我取了若干都不是很满意,我想表达的是一种不断思考下的阅读,链式只不过是自我思维的脉络外化。这种脉络可以是现实性的问题导向,可以是自发性的联想,也可以是系统性的知识构建等等。奥野宣之在这本书中多次体现出了这种链式思考模式,尽管分散在多个论述笔记技巧的小标题下。

其一就是在“重读书评以加深思考”这个小标题下的《茶之书》阅读一例。奥野宣之的阅读链式如下:浏览《读卖新闻》——看到齐藤美奈子的连载《名作背后的故事》中提到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几年前读过,当时很触动,不如再看一遍”——通过齐藤的书评,产生分歧,得出之前自己的阅读可能不对——重新研究其他书评,得出原来是翻译版本不同,齐藤所读的是讲谈社学术文库版,自己所读是严波文库版。——产生新的分歧:严波文库版本里的感叹词哎呀“力围希咄”在讲谈社学术文库版翻译成“汝来吧!!”,发现颇有一番道理。——对英文版原著产生兴趣。——最后脱离了自己习惯的角度,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茶之书》。

看到最后,我已经不觉得奥野宣之还在强调重读书评的重要性,我想在他第一次读《茶之书》时,并没有去读这些旁人的翻译、书评,这完全就是一种读书的精髓法门。带着思考去提出问题,多方求证,在这种链式发散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全新的体验。这不得不让我们去佩服和学习。当时读到这里,我发现日本人冈仓天心写的《茶之书》原著居然是英文版。编者在109页对冈仓天心做了注: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美术家、“亚洲一体论”建立者。说到明治时期,就会想到明治维新,是学习西方,脱亚入欧的时代,那是那个时代日本的标志。这样书稿直接用英文写就不难理解了。然后我又对“亚洲一体论”来了兴趣,直接百度,最后发现冈仓天心真大牛也,有《东方的理想》、《东方的觉醒》、《日本的觉醒》、《茶之书》四本经典,并决定都去一读。这种带着思考的链式阅读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二“激发思想火花”小标题下《上两年班就辞职》阅读一例。奥野宣之的阅读链式如下:读《上两年班就辞职》——做“次贷危机”相关笔记:功利主义是一种放大风险的装置。——写出评论,功利主义是诱发赌博经济的起因。——联想到日本泡沫经济奔溃后引发的亚洲经济危机,提出“功利主义会制造泡沫么”的原创思考。在这里,奥野宣之用到的就是联想性思考阅读。由所读联系自身所见所闻所感,得出原创性论述。且不论最后的论述正确与否,这个过程对于自身的思维锻炼是大有益处的。

这让我产生的极大的共鸣,在2017年的一段时间,我读金观涛的《中国思想史十讲》,有醍醐灌顶之感。他宏观视野下的思想史演变与突破给了我新的体验和启发,并由此联想男女之间的情感是否也具有超越当下即生,突破不了即死的特性。既而写下了自己思考后的《超越爱情观》,这段读写经历不仅锻炼了思维架构,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感情。这或许也是链式阅读的另一番收获了吧。

最后,除以上两点,其余大部分无感。对于检索数字化那一部分更是不以为意。那已经跟阅读无关了。甚至可以说,简书里部分书稿对于此部分的跪舔是我写此文的一方面动因。在我看来,阅读,应是起于体验,终于思考。倘若起于笔记,终于笔记,思考的空间便不会太多。

总而言之,若是作为若干个阅读方法论来参考,这本书还是有它的可读性。若是作为单一阅读法门来学,我不推荐,因为它容易把人带跑偏。若想学学如何做好信息归纳处理,那我直接推荐奥野宣之另外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好了,上面对信息的处理,对笔记的制作写的更详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应是起于体验,终于思考——读网红书后的一点体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xb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