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中,文言文更多地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用更简炼的文字表达,则可缩写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
人类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我们讲读文本时强调的知人论世,就是要有广泛而有目的先了解文本写作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作者写作时的状态。要有文化,还是归结到阅读上,读得多,读得深,自会去想,自然就有了厚厚的文化积累。看人看事,才可张开文化之眼。有文化的积累才有文化的视角。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描绘江景、花景和月景为主题,其中月亮在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文化。
以下是《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文化的一些表现:
月亮的美丽描写:诗中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来描绘月亮的美丽。用“皎皎”形容月亮的明亮,给人以清新、明亮的感受。
月亮的神秘感:诗中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月亮的神秘感。月亮的光芒透过夜空,照亮了大地,也唤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亮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诗中描绘了春江、花景和月亮相互交融的美景。诗句中出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描写,将月亮与江水、海潮融为一体,形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象。
《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将月亮作为诗歌意象的创作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心向往之,读经典向经典学习刻不容缓,中国文化不可丢失,这就是时代发展太快,在新旧文化之中永远要追溯文化的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