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代日本人最早接触的是朝鲜半岛的吴隐人,隋朝统一中国后,日本向中国派遣了隋唐使节,进行政治交流,学习先进文化技术。于是,使者和学生们到了首都长安,突然意识到他们熟悉的五音,不是隋唐北方统治者所使用和推广的汉语发音,所以他们迅速下令禁止吴音,并鼓励使用汉语发音,但语言的发音不会因为改变它而改变。
总的来说,在日本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词汇和常用词继续使用吴音,其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新词和词汇基本上使用汉语音。
因此,在汉语向外界的传播中,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为了迅速理解和传播汉字文献所承载的信息,放弃了大规模推广汉语发音的错误方式,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汉语学习和翻译。这种方法叫“训练阅读”,训练的训练,阅读的阅读。
所谓训练阅读,是指在翻译和写作外语时,保留外语词汇的原有语义,但在发音上,使用母语中同义词的发音。以日本为例,训练和阅读汉语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根据日语对应词读出汉语中的每个汉字,然后将与日语不同的语序颠倒为日语语序,并做标记。
事实上,训练阅读的发明者是中国的佛教僧侣。他们在翻译来自印度的梵文佛经时,为了省事,克服中印之间的文化和语言障碍,采用了这种方法。印度僧人朗读经文,精通汉语和梵语的僧人先用谐音汉字记录发音,然后根据词语的含义将其翻译成可以理解的汉语经文。
这种训练和阅读翻译的方法很有可能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从6世纪下半叶开始,日本开始频繁地与朝鲜、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教经典,以及陶瓷、金属锻造、驯马、灌溉等技术,以朝鲜半岛为中转站,逐渐传入日本。
与此同时,在来华访问学习的日本、韩国代表团和留学生中,也有不少佛教僧侣。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曾亲自参观过佛经的翻译现场,对培训和阅读翻译的过程非常熟悉,所以他们也用这种方法翻译中国佛教经典。
当时汉语学习和阅读方法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普及后,他们的文人或外交官与中国同行见面时,可以在纸上写汉语,从而克服语言发音的差异,实现实时交流,这种方法被称为“写谈话”。在今天中国、日本和韩国制作的一些古装历史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主人和客人进行书面交谈。
书面交谈的方法是交流双方面对面坐着,每人拿着一支笔和墨水,中间铺一张纸。一方先写出单词和句子,然后交给另一方。对方看完后,继续在纸上写下回应。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没有说一句话,但他们实际上已经在纸上谈过了。
当然,这种无声的书面对话也导致了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早期形成。日本、韩国等国的文人官僚只精通纸上的汉语,口语水平不高。当时唐朝对留学生的汉语教育逐渐从江南沿海地区的发音,其中日本人比较熟悉的,就是“乌音”,以关中北部的发音为“汉音”,就语言发音而言。因此,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困难明显增加。
到了江户时代末期,也就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学习汉语,日本精英终于达到了与中国士大夫相当的水平。
但是,由于汉语语音和语言习惯在中国的迅速变化,以及口语化汉语的逐渐普及,使习惯了中国文言文的日本人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书面谈话的交流方式仍然长期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