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还世人《道德经》原貌
还原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

还原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

作者: 龙潭今语 | 来源:发表于2021-05-05 20:14 被阅读0次

    人们今天读到的《道德经》,与老子最初的原著早已大相径庭,经老子后人不断删改增补,加之简书保存期间容易出现散乱错排等现象,导致传世本《道德经》章节之间逻辑错乱,章节内部文意混淆,有的地方已明显背离了老子的初衷。许多人至今都不清楚,自己从小就熟记于心的老子千古名句,其实根本就不是老子思想的真实写照。

    这是个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事实,但我们必须面对。为了再现真实的老子,从以讹传讹的误区中解脱,还原老子原本更显意义重大。从今天起,本专栏将以系列文章的形式,向大家展示用老子思想的自身逻辑重新还原出的《道德经》原本。

    还原老子原著的重要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帛书《老子》出土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传世本《道德经》会在思想体系上与老子的理论相悖。帛书版《老子》出现了若干与传世本《道德经》表述不一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上善若水”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帛书乙本中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不争”和“有争”,意思完全相反,到底孰对孰错,孰真孰假?正确的答案是,“有争”是真,“不争”是伪,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以假当真,以讹传讹。

    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了战国中期入葬的楚简竹书《老子》,尽管内容只有传世本《道德经》的五分之二,但却展现了更多与传世本《道德经》的差异,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三绝三弃”一章,体现了两种版本在思想内涵上的差异。于是人们开始提出疑问,《道德经》最初的版本会不会在思想内涵上与传世本《道德经》有更多的不同?

    事实上,通过对楚简《老子》的仔细研判发现,即使是楚简《老子》本身,也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对老子原旨的背弃,在老子生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除了庄子,老学几乎再无其他传人,但老子的著作却在被广为流传,出土的楚简《老子》并非老子楚国传人的珍藏,而极大的可能是经稷下学宫回流的齐鲁改写本,融入了稷下黄老学派的儒道一体思想,与纯正的老子道家思想已不可同日而语。

    郭店楚简《老子》已收录了数篇战国后人对老子原著的增补章节,这些章节被如今的传世本完好继承。楚简《老子》也出现了对老子原文的误断和误读,反映出了对老子核心思想缺乏必要的理解,这些误断误读也在传世本《道德经》中逐一得以体现。楚简《老子》用事实证明了,老子原著的异化早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形成,由于稷下黄老学派的巨大影响力,异化的《道德经》取代了老子原本而被后人传承,逐渐演绎成了如今的传世本。

    郭店楚简《老子》也展现出诸多与后期版本不同的表述,相较于汉帛书、北大汉简、以及更晚的王弼、河上公等传世本,楚简《老子》的表述无疑更为契合老子的原旨,为我们还原老子原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

    我们看到,从老子原本至王弼、河上公等传世本《道德经》问世,《道德经》文本经历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异化过程,导致老子原著不断失真。今天,以传世本《道德经》来谈论老子道家思想显然已失去了它的意义,而千百年来老学研究却始终未能破此迷局,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毫无疑问,只有还原出真实的老子,我们才有资格评判什么是老子的思想体系。

    还原老子原著的方法

    还原老子原著的方法与现代科学常用的数理模型分析异曲同工,那就是根据事物表象去构建理论模型,发掘这些表象内在的决定要素,再通过要素与模型的正向演绎重新导出事物表象,一旦结论得以验证就完成了理论模型的构建。

    数理模型分析的研究方法,继承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根据自然现象去还原内在的运动规律。当人们揭开种种迷惑我们自觉的面纱,会惊讶地发现,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背后,原来竟是寥寥几大物理学定律,世界的本质竟如此简洁而优美。

    传世本《道德经》呈现的是一片眼花缭乱的千古名言,它们就是千姿百态的表象,决定这些表象内在关系的就是老子的理论基础。一旦还原出老子思想体系的“物理学定律”,所有老子的论断便都能用它来解读、来表达,就好比牛顿定律可以解释一切物体的运动现象。让人们无比惊讶的是,老子全部理论的基础竟然只是两大基本原理,无比简洁而优美。

    这两大基本原理就是“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前者决定了老子思想的自然法则,后者决定了老子思想的社会价值取向,两者相辅相成,构建了老子思想的理论体系,诠释了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千古名言。——《道德经》的所有论断,都能通过逻辑演绎从这两大基本原理导出!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能知,莫能行。”面对两大基本原理,重温老子这句独白,方能感到老子的孤独与无奈。如此简单的道理,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却又无人真懂,无人真通。如此简洁而明了的理论,居然被贴上了玄学的标签,捉弄了一代代风流人物。

    今天的潮人也许要挑战远古的智慧:老子的思维当真会遵循严格的逻辑演绎?请不要盲目自信!当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人,还在为芝诺悖论的逻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东方的文明已经在论述反空间的存在了,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老子的数学造诣不仅让所有同时代的精英汗颜,也令今天的许多人无法攀比。《道德经》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涉及了集合论、极限论、反空间和公理体系,比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足足早了两百多年。

    老子的“无为”思想就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用子集和反集就能一句话说清楚什么是“无为”。老子的“玄德”就是极限论的表述,可以无限地逼近,但永远无法到达。老子的“道”,就是标准的反空间,是我们宇宙的对立面,道的一切属性,就是宇宙空间的反空间属性。老子思想的两大基本原理,就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两大公理,彼此独立,相互兼容,不可颠覆。老子的大脑就是一部逻辑机器,对所有的概念有定义、有说明,对所有的推理有论证、有反证,根本没有多少让别人肆意自由发挥的空间。

    公元前六世纪,人们所用的词汇也许不同,但逻辑与今天完全相同,左不会当成右,正不会视为反。“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所谓千人千道,以儒解老,以易解老,以佛解老,都是在老子思想体系之外游离漂泊,尚未入得老学之门。《道德经》问世后就开始被误读,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战国后人缺乏基本的逻辑训练,完全无法领会反空间、补集等上述提到的一串概念。“白马论”与“坚白论”就能将名噪一时的父子两代人绕了整整两辈子,难怪庄子要感叹不已。

    逻辑是跨越时空的世界语言,不分语种,不分时代。有了同样的逻辑模式,我们就能为老子思想体系还原逻辑模型,理顺章句结构。首先,将《道德经》81章的论述进行简单的单元化处理,分解成相对独立的逻辑单元;接着,抛开原有的章节限制,对逻辑单元按逻辑发展脉络重新归纳和组合,并将逻辑单元串联一气,形成新的文本;最后,再对重新构建的文本进行逻辑验证,核实后就得到了还原版的《道德经》。

    不可否认,对各逻辑单元真伪的辨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是楚简《老子》,也出现了多处有悖老子思想体系的改动和误勘,比如将“玄德””误勘成了“玄达”。要去伪存真,就必须对老子思想体系有完整认识和系统把握,需要一定的造诣。功夫不负有心人,得来还需下功夫。

    还原后的《道德经》文本

    还原后的《道德经》共64章,传世本中多个独立章节,还原后被整合到了其他章节,部分疑似非老子所作的章句被移出,编排到了附录,并对移出的原因加以说明。还原后的《道德经》分为自序2章,道论31章,德论31章,共三大块。其中道论又分道体、道性和道用三部分,德论又分得道、圣人之道和治国之道三部分。

    首先谈谈被移出的章节。它们或与老子思想体系有明显冲突,或看问题的视角层次与老子的观点有距离,明显有后人画蛇添足的痕迹。比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一章,将“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视为“玄德”,其一是对老子“玄德”的彻底误读,“玄德”是道特有的属性,人之所为永远达不到“玄德”的境界;其次是将老子王与民相辅相成的关系,改造成了相互对抗的关系,与老子“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的基本思想背道而驰。这一章被整章移出。

    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上士闻道”章,聚焦了“士”这个老子并不关注的小众群体,且采用了不属于老子分析手法的上中下三分法,无论从问题的提出、架构、分析手法、还是对失道者的态度都不符合老子的思维模式。老子的视角是整体看世界,不会针对某个边缘化群体大发议论;方法是二分法,即对立统一的应用,从不涉及三分法;态度是道无弃物,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对不明道者不至于大加讽刺。但这章的后半部分中有大量体现老子思想的阐述,分别属于不同主题,所以保留了后半部分而移出了前半部分。

    在保留的章节中,主要作了两大调整:其一,将错位章句重新归位。错位章句体现为上下文逻辑断裂,主题跳转,它们被按相关逻辑各就各位,如此情形大约有十来处。最典型的就是“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句,与原章节主题“不争”完全无关,而当与“昔之得一者”章上段重组形成新的章节。再比如,“其政闷闷”章开头两句,与“以正治国”章的开头两句被后人作了对调,应予以还原。

    其二,传世本《道德经》还在多处老子原文中混入了后人的插入语,这些插入语理念与老子的思想明显不符,对此也作了删除并予以说明。最突出的莫过于“重为轻根”一章,战国后人插入了“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一句,试图以此解释“重为轻根”意为君子当重身而慎行,以此隐射君王重身重权的思想。但老子的“重为轻根”却是指民重王轻,表达的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两者大相径庭;且出“君子”一词并非老子术语,“君子”与“小人”的对立也有悖老子的平等观念,故还原版将此句删除。

    《道德经》还原本中另一重要特色,就是根据楚简和帛书《老子》勘正了多处传世本的误传误读误解。这样的情形远非个别现象,许多都早已成了千古名句,讹传至今,但遗憾的是它们均非老子真言。最典型的就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实为“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执大象,天下往”,实为“势大象,天下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实为“善养者不巢,善保者不穴”;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出自后人看似合乎常理的改动,反映的正是对老子辩证思维的不理解,对世界本质的不认识,而真正的老子智慧却被愚昧无知所取代,误导人们至今。

    毋庸置疑,《道德经》还原工作尚可进一步完善,欢迎大家踊跃讨论,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原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sl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