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性一般卡都比较多,超市购物打折卡、理发美容卡、信用卡两张左右、健身卡、洗车卡等等,凡是能办卡的都会被销售忽悠着办了卡。
我是做销售出身的,我在北大读了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我业余看着经济学的书,我训练着我的理性消费:从非理性中思考,记账,记录消费习惯。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刚路过离我们家比较近的理发店理发,是一个小美女理发师,理发师我见了多了,大部分人男生,因为要站着,也挺辛苦的,也属于青春饭行业。
每次和小美女聊天,她每次都会让我办卡,第一次去说办卡如何如何优惠,给我讲。第二次,有说而且不是让你特别反感,因为是美女嘛,而且他们也说得多了有一套自己聊天的心得和话术。这次是第四次了,美女说:大哥,你看你都来了这么多次了,办卡300元13次,多划算啊,你看一次28元,办卡一次才23元。
我说:我就是想让你们多挣点多好啊,我每次都多付5块。等我消费13次之后我你可能会说服我。
2,记录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消费能力。比如突然咬牙发誓要减肥,去健身房办卡被销售说动了,一年的年卡2000元,半年的1500元,很多人经过销售一说会心动的。最后就三分钟热度,才去了3次就到一年了,卡过期了。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消费习惯,先不要办法,哪怕直接付现金贵一点也没关系,或者要办也办一个最低额度的,比如次卡。记录你的消费习惯,然后评估你真能消费那么多的时候才办,要不然都是坑。
去超市看这打折买回去,那有优惠买回去,结果买了一堆自己认为占到便宜的没有用的东西。
3,其实人都是上当之后,思考了才变得相对理性的。
刚买车的时候,我立马去办了月福的洗车卡,月福在北京有很多家的门店,价格会稍微贵一些,门店多而且卡长期有效;后来又办了爱义行的洗车卡。在家附近办了一张比较小的洗车店,价格便宜很多,但是有时间限制,一年后去对方说已经过去了,除非再续500元以前的次数才能接着用。在公司附近也办了一张,后来离职了离得远了,也不可能因为要洗车特地开车过去,油费也差不多了,不划算。
我最近发现离家很近的健身会所有很棒的游泳馆,于是去办了一张游泳卡,有次卡、有半年卡、有一年卡,后来我办的1000元,30次,半年有效期。开始记录游泳次数后,发现自己要消费完,还是有压力的,幸好没办一年的。以后要续卡,我肯定办个费用更低的。
其实,你发现最后你消费不了,多花钱了。
4,该理性的地方一定要理性,该投入的地方毫不犹豫。
比如在投资上学这件事情上,我还是蛮舍得投入的,花了4万去北大读2年制的在职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讲课的全是北京的老师,确实水平不一般,同学也都很优秀,大部分都是各大大公司的人力相关专业负责人。在微信付费群方面也投资了几千元的费用,每月买书预算1000元,订阅了得到的2款产品。约了在行上的行业,咨询请教他们。
5,金融诈骗怎么产生的?非理性、贪婪
比如去年的易租宝事件,刚开始让你投钱,高回报率。开始阶段都给你兑现了,然后让你放低警惕,人都是有贪念的,麻痹你原来可以这么赚钱,增加投资。这样的学球越滚越大,你的投资越来越多,前期10次都给你兑现了,最后一次让你血本无归。
怎么克服这样的事件呢?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像我不懂的P2P,我不懂就不碰,高于15%的收益率的投资不做,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股票我也放少量我可以承受的资金,万一赔了我也不太伤心,不会影响到心情。等你能力强的时候,再不断提高原则,哪些专业投资人和机构,可以做到年收益率20%以上,但是我们普通人一般很难。
6,我为什么不用信用卡?我记账,我没有自控力,我不贪小便宜
大部分事情都有两面性,信用卡也一样。信用卡可以积分,可以有优惠,在一些饭店或者购物场所有打折,也可以短期周转资金,特别是你的信用额度升级越来越高的时候。
但是,我观察大部分人用信用卡是弊大于利,核心是我们缺乏自控力。刷卡的那一刻,当然高兴了,像东西不要钱一样,越刷越高兴,和我们付现金感觉完全不一样。
但是,我们透支后,就要面临着还款的压力了;还有很多人忘了,过了还款期,当然现在可以和银行卡关联,自动还款。有了信用卡之后,一般人最后都是多消费了,原本可能只需花1000元的,结果花了1500元。
现在微信、支付宝支付这么便捷了,也会助长我们多消费的习惯,小心钱包,请养成记账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