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笔记之—《中国文学发展轮廓》之中篇

二. 汉魏风骨
风骨,始于魏晋品评人物,后移用于评价文学,指的是作家的情感、气质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而形成的气度风貌和作品描写的,义理充足而表现出正气凛然的精神力量。汉魏文学的现实主义一支是这“ 风骨 ” 的蕴藏。
1.史记
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皇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共五十二万多字。全书的主体是本记、世家、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其中如《项羽本纪》写“ 鸿门宴 ”、《廉颇蔺相如传》写“ 完璧归赵 ”、“ 渑池会”、“将相和”扽篇章,其描写历历如绘,其人物栩栩如生,其文笔高妙圆熟,(出文字)堪称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悲愤之作。司马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伟大人格,使他笔下的字里行间回荡着“不虚美、不隐恶”、惩恶扬善、进取人生的现实主义凝重,其 “ 风 ”其 “ 骨 ”正体现出一代散文大家的铮铮风骨和深深蕴藉。
2.汉乐府
“ 乐府 ” 本是古代音乐官署的名称,汉武帝时扩大规模,不仅为文人诗制谱配乐,还兼采各地歌谣,汉人称这些合过乐的歌辞为歌诗,后人即称为“ 乐府 ”,以至那些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而作的诗歌,均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乐府诗的精华。现保存下来四十余首乐民歌,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从丽彩纷呈的汉大赋中所见不到的底层社会的汉世街陌和民风世情。 特别是那些出色的叙事诗,《陌上桑》在幽默调侃中塑造了采桑女罗敷的动人形象。《焦仲卿妻》在幽愤哀婉中诉说了一个封建礼教摧残下的悲剧故事。
汉乐府 “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上承《诗经》 之 “风雅”,下启建安之“ 风骨 ”的典范之作。
3.建安诗歌
在汉末大动乱的深重苦难中崛起的建安诗歌,以其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风格的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

汉末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以三曹、七子、蔡琰为代表的建安诗歌。

一面以诗“叙汉末时事”,反映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残酷现实,一面抒写建功立业的高远志怀,以 “ 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 的劲风峻骨,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诗风得以一脉相承,发扬光大。
三.魏晋风度
魏晋时代精神的突出主体是人的觉醒和自觉。

战乱引发的人生思考,豪门贵族饱暖后的精神追求,老庄哲学的启迪,都强化了人们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探索、发现和重新认同。 饮酒享乐,生死感叹,谈玄论道,服药炼丹,放浪形骸,潇洒飘逸,成为名师之风。

玩世不恭,及时行乐、悲天悯人中所深藏的恰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积极进取的意绪情感,是对人生的极力追求。

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觉醒了的魏晋六朝人在追求人品、才情、长生、不朽的同时,发现文学和药、酒、资容、山水风光一样,也是寄予情怀、尽显风流的风度载体。

于是,华美的文词、玄远的意味、虚灵自由的审美境界便成为魏晋六朝名士,争相追逐的文学极致。由此衍生出一派空灵清秀的魏晋诗文。

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苑为魏晋风度寻到了另一境界。与阮籍沉湎酒中不同,陶渊明义无反顾地弃官事农、退隐田园,以高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傲立于近代诗坛,在采菊种豆的平坦自然中,营造出飘逸不俗的高妙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共同为魏晋六朝诗坛吹进了一缕空灵自由、真淳清新的自然之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