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把80%的精力放在20%的优秀人员身上,目的是打造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影响其他人员向标杆看齐,从而提升团队水平。
和从小倡导的助人为乐,劫富济贫相悖。为什么要肥上添膘?人为制造不公呢?
木桶理论桎梏了我们的思维,木桶是装水的。
那装砂呢?装稻草呢?
哪个会多装一些?
让我想起一个吸管游戏。
道具:平常喝饮料的小吸管;大头针,别针。无限量。
规则:不借助其它外物做任意造型,静态30秒不倒,谁高谁赢。
结果:各式造型应有尽有,意欲一柱擎天的占大多数。或者立不起来或者不到30秒倒下。胜出的却是一个平平无奇,没有一点冠军相的小个子造型,唯一感觉是扎实。
这个游戏给我两个启发。
没有支撑的攀高,高一寸就多一级风险。
我们的聚焦点都在最高处,往往忽略下面的基础牢不牢固。
任何一个新高度就是你的核心优势。
但是核心优势往往停留在嘴上或者纪要中,没有真实的存在过。
像立不起来的或者瞬间崩塌的“一柱擎天”。
我们需要去调研算计推演,去伪存真,像寻找宝藏一样竭力挖掘。
4月-5月,销售团队全国各地出差,收集回来关于岩板的“痛点”信息。切割岩板时容易自然开裂,行业术语“切割裂”;连纹产品各面有颜色差异,行业术语“色差”。
这是人人皆知的。陶瓷和岩板都不能有的缺陷。
销售部在会议时多次提及。提醒生产部注意。生产部回复保证达标。
在做产品“规划”时,领导认为产品竞争优势不够。坯底白度加白到65度(普通厂家55度左右),再做一些奢石,色彩鲜艳,凸显档次。
一边生产一边算成本,坯底费用高出太多,立即修改价格体系。已经谈好贴牌的重新谈,要么加价,要么降坯底白度。
生产线一会儿产工艺产品奢石,一会儿产低白度底坯,一会儿产高白度底坯。
忙得团团转。
本来想在陶博会低价加高品质一炮而红的。发现成本碰了红线。只能搁浅。
一定要低价加高品质去打吗?
它是核心优势吗?
所谓核心优势一定是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优势。
而不是一次让利,或者以亏本的方式把客户发展起来,然后降品质,去忽悠客户,赌客户的转移成本高,被迫留存下来的“算计”。
恰恰大多数营销策划人会这么做。
因为有效果,贪便宜的人吃这一套。
在做市场调研时,客户的痛点是切割裂和色差。那把人尽皆知的,大部分厂家没有解决的问题“花心思”给解决了。(之前有做过类似的产品,只不过规格小一些,要求一样)。
它不是巨大的核心竞争力吗?
向客户承诺0色差0破损。
不是既长远又精准的优势吗?
事实的结果,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产品也掉入了色差的坑,损失巨大。
让我想起孙子兵法里一段话: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后战之法。
多读几遍,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踩的坑一个都没有少。
想找核心优势,用高品质低价格打造,发现杀敌三千自损一万,损人更损己。
自身就以打仗的心态去做高品质及高端工艺,要打,非打不可。用高端打低端,降维打击分分钟的事。哪知道连自己都没有战胜,色差控制没有做好,做好了没有坯底白度奢石帮衬,会不战而胜的。做产品之前,没有“先胜”,也就是没有去计算成本,随意开打,没有用“五事七计”去谋划,到底能不能胜,不知道。造成改价格体系,改合同这样有违商业基本准则的不良影响。
当然,这都是后话。过程中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但是客户的诉求是明确的,只不过都没有把它提高到核心优势来打造。别人踩过的坑我们也继续踩。就像做吸管游戏一样,我们的目光聚集在顶部,所谓的核心优势上边。刚需的切割裂和色差被淡化了。有了他们的存在,再好的奢石效果,再白的坯底都一文不值。
花大价钱了,重心偏离了,结果让人失望。
目前的内外条件,把别人忽略的做好就是最大的成就。等别人也做好了,再去差异化也不迟。
有时候想要太多,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是因为我们永远走在想知彼,想去战胜别人的固定思维里,忘了自己在非刻意状态下能不能够把必要的基础做好。
竞争的本质不是打倒别人,是让自己变得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