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了夏昆老师的著作《中国最美的语文》,感受颇深。
《中国最美的语文》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倍感幸运。
“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专栏作家,不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夏昆老师是一个典型的“斜杠中年”,他爱摇滚,爱音乐,弹得一手好吉他。他的教育理念别具一格,敢于坚持自己的教育主张,坚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融。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语文老师。
《中国最美的语文》这本书,记载的是他的教学故事,也就是一群高中生,如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从男生女生变成男人女人的故事。
夏昆老师的语文课堂是别开生面的,有许多亮眼之处,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下面就具体讲讲。
首先,在夏老师的课堂上,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课前的十分钟评论分享,晚自习时的音乐鉴赏、电影评论,这些都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口才与胆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另外,在一些优秀同学的带动下,展示会做得越来越好。我想起了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也曾经举行过这样的活动,可谓用心良苦。
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夏老师给孩子讲诗词故事的情节。许多父母工作了一天,回来已经很疲劳了,根本不会去陪孩子,甚至连和孩子说多几句话都难,更何况去给孩子讲故事。夏昆老师就不是这样。他会给家里的几个孩子用故事的形式讲诗词古文,从小就培养孩子对文学的爱好。他的继子涛涛一开始看起来不爱读书,夏老师并不这么认为。他耐性地去发掘孩子的兴趣,并依照着孩子的兴趣给他买书,这样果然十分见效,这就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啊。
我认为,在夏老师的课堂上,“跨界”是最大的特色。他热爱音乐、诗歌、电影、文学,他有将文学和艺术融合相融的能力。他的讲台,也是他宣传真善美的舞台。他能很好地利用音乐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这比直接的语言表述要更丰富,也更接近审美的本质。另外,他在给孩子们讲诗词故事时,让孩子们把诗歌给画出来。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创意。《桃花源记》里的落英缤纷、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山峰城池、望乡军士;王维《杂诗》中的绮窗寒梅……自古诗画相生,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把诗歌画出来,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更能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对诗歌意境的再创造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另外,夏老师课堂的精彩,更在于他求真、求美、求实、不惧权威、不媚传统的个人性格及教育理念。记得他在一次借班上课的课堂上,他先把苏轼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再让学生们一句一句翻译成文言文。这样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这需要教师深厚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教学经验。孔老夫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一步步去给学生解答。授课不应该是一场自问自答的单口相声,而应该有师生之间心灵和思想的沟通。在学生翻译得比原著还凝炼准确时,夏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苏轼的语言赘余。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时,他也大胆地揭露鲁迅行文逻辑的不严谨;在讲《窦娥冤》时,他否认了对窦娥的诅咒的传统的赞美式的批评态度,而认为这是一种充满了戾气的恶毒诅咒……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谓“艺高人胆大”,正因为夏昆深厚的国学素养,深刻的灵敏的批判思维,让他得以拥有求真的能力和资本。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更应该花更多时间来读书,来让自己有更加敏锐的思考能力。
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两个问题,让我思索良久。
语文课还重要吗?
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应该重视文本的工具性,还是文本的人文性?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同学在讨论学语文没什么用的问题,刚好被语文老师撞上了。作为语文科代表、班里数一数二的好学生的我当着老师的面说出这种话,可以想见语文老师的心情。但我只记得她对我微微一笑,并没有说什么。现在想想,真是有些惭愧。
为什么当时的我会这么想呢?当时距离高考已经不足2个月了,而语文一向都是我的稳定强项,我却也很少花费时间在语文的学习上,因为大家的语文成绩都差不多,根本拉不开分差,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特别大的提高。我就渐渐有了让语文放任自流的想法,并没有在高三花费大量的时间学语文,反而用很多时间来巩固我的强项综合科和弥补弱项数学。在应试的角度看,我的安排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从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对待语文学科的态度是很不正确的。
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里最特殊也最重要的学科。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夏昆老师给出了简要的解答: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背后蕴含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作为中国人,有天然的责任与义务去学好它。在我们的受教育阶段,我们学习语文的时间最长。从小学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语言表达,而学好语文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规范准确;另外,学习语文能有效地规范我们的言谈举止,提高我们个人的气质修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课学的是语言表达、中国文化,这意味着它的学科边界是十分模糊的。语文课上能讲文学,也能讲历史、哲学、政治甚至心理学的内容。文学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比如讲高一的课文《荆轲刺秦王》,既能分析学习其中的文言文知识,感受语言的美感,又能体会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变化,学习春秋战国的历史政治。夏老师认为,语文文本的学习,既应该重视其工具性,也应该重视其人文性。这就体现出了语文教育与中文专业的对口。汉语言文学,就是汉语言加文学,既有实用的工具性,又培养了丰富的人文素养。
所以,作为师范生,我们更应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知识,让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