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我刚进电梯就听到“快点,快点!”一位妈妈带着6,7岁模样的小男生急匆匆的赶了进来。还没过几秒钟,就看他妈妈眉一皱,无比焦躁的问小男生:“你的书包呢?早就让你找书包,到现在书包还没拿。你这孩子,真是烦死人!”小男生看着他妈妈,不敢说一句话。
类似的场景也真是太多了。
小时候:“妈,我的铅笔刀呢?我的书呢?”长大了:“老婆,我的手机呢?我的手表呢?”
人生,总是花很多时间在寻找上。我们也不想这样,更不想我们的孩子变成这样,所以我们需要改变,首先改变自己,再去影响孩子。
2.
想把乱糟糟的生活、工作、学习整理好,你可能会想到先记录下来,因为老祖宗告诉过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很多达人会建议你“开始手帐”吧。
但是当妈后你才会知道时间都去哪了,那留给自己挤牙缝的时间你会做出什么样手帐呢?
是这样?
还是这样?
又或是这样?
如果你既没有绘画天赋,也不能码大段大段的字,那就放弃?不,我们是需要思考手帐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
手帐不是记录仪式,也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我们要明白我们手帐记录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孩子只知对错,而成人关心的是利弊。
3.
在改变自己记录之前,先问你一个问题。
“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尽可能多的往脑子里塞东西
还是不怎么往脑子里塞东西
你赞成哪一点?”
这两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框架,整理思路的框架。
知识和信息有那么多,如果你有一个整理框架,当你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快速找到相应的知识和信息。而所谓的聪明人,其实就是能够将信息整理、储存在“框架”内的人。
想想马路上线条的框架,有了颜色和实虚不同的线条,你就很清晰的知道车应该在哪条道上开,在哪里停,道理都是一样的。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里说到:最先注意到框架并且巧妙运用了框架的就是以麦肯锡、BCG为首的外企管理咨询公司。
书中提到精英人士都会有一个通用的框架,那就是“黄金三分法”。
作者提到黄金三分法有四种,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个人感觉最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的就是第四种:
麦肯锡公司的“空 • 雨 • 伞”三分法。
空 = 现在的情况
雨 = 对状况的解释
伞 = 行动 •方案
从笔记上来看,划分是这样的:
4.
知道框架是什么之后,我们要知道怎么做。小气是知识生产的敌人,所以先买本方格笔记本来记录吧,它会有种让你相见恨晚的感觉。别问我为什么,谁用谁知道。
不卖关子了,其实是因为方格笔记本记录,不仅感觉上干净整洁,重要的是可以“整理大脑内存”。整理笔记有助于理清大脑思路,使学习、工作变得有重点清晰,生动有趣。
在手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
“黄金三分法”法则 :
法则一:留出空余,行首对齐,用图、画、表等呈现"视觉效果"。
法则二:在笔记本顶部3-5厘米宽的空白区域写下标题。
法则三:按照“事实-解释-行动” ,这一“黄金三分法”,记笔记。
这样写出的笔记也更加思路清晰,干净美观。
5.
在方格笔记本上用空雨伞三分法记录实际上也是锻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空是事实,雨是观点,伞是结论。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你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经过一定的质疑。
你可能觉得这个我们练练就好了,孩子太小还不懂。可是你要知道,在英美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例子里去学会分辨,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比如,足球是黑白相间的(事实)
和跳舞相比,足球是更好的运动(观点)
帮孩子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为什么要区分呢?因为很多时候,观点和事实很容易被混淆。国外学校在教学生阅读理解和论文写作的时候,特别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文章中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
我们也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因此,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博士沃森曾这样说过:母校芝加哥大学教会我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事实思考问题的能力……它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从事实出发思考问题的人。
在方格笔记本上用颜色区分“事实”和“观点”,让自己和孩子养成“基于事实思考问题”的习惯,会为我们的一生带来积极影响。
6.
在空雨伞的伞上,也就是结论这一步,我们也要对结论的表达提炼再提炼。
总结的终极版关键在于“少即是多”,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虽然很难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有“少即是多”的意识,每次总结都精心挑选最贴切的表达,就像肌肉训练需要每天的不懈锻炼一样,总有一天,我们就简洁精准了。
先行动起来,做好自己,去影响孩子的手帐的方式,去影响孩子思考的框架,慢慢的,你会发现你们都会善于排顺序,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重点问题上,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做徒劳的努力,总能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目的。
但是最重要的,知道再多,不实践等于零。
网友评论